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风电政策 » 正文

政策|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发 2020年风电装机1800万千瓦

日期:2016-08-17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

国际新能源网

2016
08/17
15:1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十三五规划 山西风电 装机容量

国际能源网讯:近日,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发,《规划》指出依托风能和太阳能的资源优势和光伏、风电的产业基础,加快完善产业链,推进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利用电力大省的优势,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力争到2020年,风电、光伏、煤层气发电装机总容量分别达到1800万千瓦、1200万千瓦和700万千瓦。

重点布局建设以朔州、大同、忻州为中心的晋北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以下是《规划》节选:

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必然选择;是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破解“一煤独大”资源型经济困局,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抉择。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部署,通过实施“5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重点工程,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产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指数监测值稳步上升,2015年排全国第17位。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提高,201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52.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19%,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9.3%和提高0.2个百分点。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8家,尤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通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动车轮对组成关键零部件、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等技术实现产业化,有望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规模总量迅速攀升、对区域经济贡献率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接近6%。全省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截至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20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8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38家,其中太原重工进入全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15强,装机容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82%;山西晋能艾斯特生产的空冷设备制造规模达到全国第5位;智奇铁路设备公司形成5万对年总装和检修能力,国内动车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

产业链条延伸初见成效。如新能源领域,初步形成了从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电站、应用系统的光伏产业链和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硅料清洗机、光伏电池电极电镀装置等光伏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了风电电机、发电机控制装置、增速器、主轴、叶片、法兰、塔筒及整机制造的风电产业链。现代中药领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中药农业、富有特色的中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中药商贸流通、优势突出的中医医疗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原材料、关键部件和整车组装等相互配套、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新材料领域,形成了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和镁合金深加工较为完整的镁产业链;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封装-电视背光全产业链的LED垂直整合体系,并带动了室内外大屏幕显示和照明灯具等下游产业的发展。煤层气领域,形成了上游资源勘探开发、中游储运、下游输配分销以及煤层气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目前,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如镁合金产业形成了太原、运城、大同等三大产业基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形成了太原、运城、阳泉、长治等四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形成了长治、大同等产业基地;医药产业形成了大同、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侯马等以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LED产业形成了晋东南产业基地;铁路装备产业形成了太原、大同、永济等三大制造基地;液压元器件产业形成了以榆液集团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液压产业集群;煤机制造产业形成了以太重煤机为主的太原产业集群,尤其是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和榆次液压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实现了零的突破。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截至2015年,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区达到28家,其中国家级6家。特别是太原高新区2015年科工贸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区24个,入区企业达到50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我省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条件,但与全国甚至周边省份相比,科技优势、产业基础、支持力度、发展势头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上升空间很大,急需培育壮大和加速发展,急需破解一些“瓶颈”制约。一是产业规模总量较小和层次偏低,重大工程实施进展缓慢,且部分项目战略性不强,主要从事的仍是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终端产品的加工装配,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足。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极低,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2014全国科技统计监测指标显示,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总指数仅为36.89%,居全国第27位,中部六省末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5个百分点。三是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占7.99%,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四是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2014年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只占全国的1.32%,国家级创新团队只有1个,两院院士不足全国总数的1%。五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各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晰,产业选择与各地的区位优势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地市或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六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宽松,成果转化、市场培育、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的制度有待完善。

(二)机遇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体、政府引导。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努力突破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宏观调控功能,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集中资源、重点突破。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重点推进、率先突破,以点带面、以面带体,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要实、注重转化。立足创新要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把重点放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上,放在创新链条的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等环节上,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强化开放式合作创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统筹布局、集聚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促进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园区)和基地集聚。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园。支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以改革和开放的创新思维,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突出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制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目录,积极扩大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强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大跨步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均力争保持在15%左右,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得到有效突破,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基本格局,部分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引领、支撑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煤层气等领域建成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300家以上,组建15家左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联盟为主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机制,推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制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集聚发展特色鲜明。突出核心发展区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10个以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技术标准、财税激励和投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更加完善,培育15个左右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

[pagebreak]

三、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

紧跟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立足省内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九大产业。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新能源产业。

依托风能和太阳能的资源优势和光伏、风电的产业基础,加快完善产业链,推进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利用电力大省的优势,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力争到2020年,风电、光伏、煤层气发电装机总容量分别达到1800万千瓦、1200万千瓦和700万千瓦。

——风电。在确保风电有效消纳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先进、高效、大功率的风能发电,鼓励资源和开发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根据我省风能集中区域,积极推进晋西北、吕梁、中条山风电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晋北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基地建设。继续完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的风电装备产业体系,提高风电电机、发电机控制装置、增速器、主轴、叶片、法兰、塔筒及整机制造能力。

——太阳能。加快建设分布式发电应用示范区,推进大同、长治和运城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创新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沉陷区治理”“太阳能+扶贫”“太阳能+农业生产”“太阳能+城乡能源低碳化”“太阳能+工业碳排放控制”等模式,发展壮大光电产业。积极开展太阳能供热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户用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设若干个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和太阳能采暖、制冷示范工程。依托长治潞安太阳能、吕梁晋能清洁能源科技、太原中电科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大力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化效率,发展“铸锭/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应用”全产业链。

——煤层气发电。加快推进地面开采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推进瓦斯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煤炭企业低浓度瓦斯就近发电。

——生物质能。大力推进“沼气为主、多能互补”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着力推进沼气工程和秸秆能源化利用,有序推进非粮生物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发展,开发以非粮作物、能源植物、动物脂肪、藻类等为燃料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逐渐形成以晋中、临汾、晋城、运城为主的生物质能推广基地。加快推进晋中、运城、长治、忻州等地区利用秸秆资源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和途径。

——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水热型地热能,积极发展土壤源热泵,适度发展地下水源热泵,提高地热能在城镇和新农村建筑中用能比例。继续推进太原经济开发区地热供暖项目、西山分布式能源地热供暖项目,重点在太原、运城两地,建设一批利用中深层地热能进行冬季供热,规模化推广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示范项目。

——智能电网。围绕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省内供电电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接入需求,大力推进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研发,尽快研究解决光伏发电等各种发电系统的接入障碍,提高容许各种不同类型发电和储能系统的接入能力,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安全供给能力。

(三)新材料产业。

(四)节能环保产业。

(五)生物产业。

(六)煤层气产业。

(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八)新能源汽车。

(九)现代煤化工产业。

[pagebreak]

四、产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空间布局

以市场化配置为依据,以科技和产业资源禀赋、原有产业布局为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各类开发区(园区)为依托,以大型骨干企业布局为引领,加快形成“一核两带四板块”的空间布局。

“一核”:就是以太原、晋中为中心,以太重、太钢、富士康、榆次液压等龙头企业和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园区等重点开发区(园区)为依托,将太原城市群打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和研发基地,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山西科技创新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争把太原城市群打造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增长极,成为引领山西转型发展的先行区。

“两带”:就是遵循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的一般规律,围绕和依托大西线、太焦线,充分利用沿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要素优势,依托重点开发区(园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大西沿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和“太焦沿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带。

“四板块”:就是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和集聚发展思路打造四大集群板块。一是依托大同、朔州、忻州等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和现代煤化工项目,合力打造晋北新能源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医药产业发展板块。二是依托长治、晋城在生物医药、煤层气等产业的发展优势,合力打造晋东南煤层气和生物产业板块。三是依托太原、吕梁、忻州、朔州等市的节能环保研发基础,合力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板块。四是依托临汾、运城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优势,以闻喜银光镁合金深加工、中磁科技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山西宏特碳纤维、山西三佳有机硅深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为基础,合力打造晋南新材料产业发展板块。

(二)重点产业基地。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新能源产业。

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布局建设以朔州、大同、忻州为中心的晋北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以大同、阳泉为主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以太原、长治为主的新能源研发与装备制造基地,以晋城为主的世界级煤层气发电基地,以晋中、运城、长治、忻州为主的生物质能推广基地。

3.新材料产业。

4.节能环保产业。

5.生物产业。

6.煤层气产业。

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8.新能源汽车产业。

9.现代煤化工产业。

五、重大配套工程

(一)行业对标工程。

(二)“互联网+”提升工程。

(三)产业绿色发展工程。

(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工程。

(五)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实施的管理机制。

(二)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六)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