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风电设备 » 正文

甘肃人民政府:以市场换装备 建设全国重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附文件)

日期:2017-01-17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17
01/17
10:3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甘肃风电 风电基地 风电

获悉,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围绕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以市场换装备,提高配套能力,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建设大型风机研发平台,实现大型风电技术装备成套化、集成化、规模化,建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下为指导意见原文:

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相结合,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实施“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催生一批新产业和企业群,打造10条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主要原则

坚持市场需求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加快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有资源、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产业链培育的根本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取得突破,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催生一批新产业和企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产业链打造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支持企业完善产业链、拓展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做强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依托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延伸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培育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加大开放合作共享。把合作开放共享作为产业链培育的重要途径,加大向西开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大招商引企引智力度,借助外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注重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吸引资金、企业和技术入甘,共建产业链、共享价值链。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产业链培育发展,形成10大上下游关联、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益同步提升,实施“371”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即到2020年,形成3条百亿元产业链、7条千亿元产业链,10大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产业链培育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依托石化产业优势,发展合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链。发挥石油化工产业基础优势,以兰州石化、庆阳石化为依托,积极推进兰州石化环保技改搬迁、庆阳石化600万吨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扩大玉门石化特种润滑产品生产规模,在催化裂化、加氢、氧化、异构化、自由基聚合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实现突破,提高油品质量。拓展化工原料品种,重点发展PX、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配套发展石油化工催化剂、过氧化物系列引发剂等各种不同用途的高活性、高收率催化剂和助剂,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基础。

依托基本化工原料,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工程塑料、合成新材料、新型精细化工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丁腈橡胶等国内紧缺橡胶及橡胶制品,积极开发和引进氟硅橡胶、丙烯酸橡胶、异戊橡胶等高性能橡胶;延伸拓展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类牌号和深加工产品,发展工程塑料、塑料合金、塑料管材、新型农用薄膜等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化工,延伸拓展产业发展领域,打造千亿元石化合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链。

(二)以高分子材料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以兰州、白银地区骨干企业为重点,提升发展氯碱化工、盐硝化工、氟化工、硫化工等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和引进,延伸发展水性树脂、碳纤维、聚氨酯等新型化工材料,氟树脂、弹性树脂等合成树脂,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等新型工程塑料,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复合材料,水性涂料等环保产品,打造千亿元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

依托银光公司TDI(甲基二异氰酸酯),发展MDI(对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关联产品,建设聚碳酸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项目。利用白银氟化盐、碳酸锂等产业技术优势,以白银中天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电子氟化工转变,建设无机氟化工和有机氟化工生产基地。围绕氟、锂、硅三种元素,发展氟化锂、六氟磷酸锂等高性能氟材料,形成氟材料、锂电材料等氟化工产业链。以水性高分子材料创新应用为重点,打造兰州新区水性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水性树脂、水性合成革、水性建涂材料、水性装修材料、水性家具材料、水性高分子材料等功能化、智能化产品。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和通用碳纤维低成本应用技术,扩大高强型碳纤维原丝生产能力,加快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高铁、船舶、汽车和工业真空炉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普及应用,发展碳纤维基础材料和复合材料制品。研发硝化、光化、氢化等特种化工核心技术,芒硝尾矿资源开采工艺技术,硫化钠焙烧尾气余热利用和聚苯硫醚合成工艺等技术,开发芒硝、元明粉、硫化钠、聚苯硫醚等基本产品,延伸发展聚苯硫醚多级产品。

(三)拓展有色金属材料发展空间,延伸铜铝合金及深加工产业链。依托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骨干企业,发挥资源和铜铝冶炼加工优势,进一步提高冶炼加工技术水平,引进承接一批高端铜铝及合金加工项目,向高端合金和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拓展铜铝合金在轨道交通、汽车和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饰材料、电力电子、包装容器、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千亿元铜铝合金及深加工产业链。

加大铝合金化板锭、圆锭等产品的直接熔铸比例,开发高强高韧系列铝合金冶炼加工技术,发展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铝挤压材、铝杆和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等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航空铝材和汽车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等工业型材,铝芯复合板、铝合金电缆、铜铝复合导体、铝制换热器和建筑铝型材、铝模板等终端产品。突破铜及铜合金冶炼、加工关键技术,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高档电解铜箔、高强高导铜合金线材、精密铜镍合金加工材、高性能特种铜管铜材、新型铜基电工材料、高纯硫酸铜、微晶磷铜球等高端材料。延伸发展大口径白铜成品管、超长冷凝管、矿物绝缘电缆护套管、白铜盘管、电力行业异型管、刚性接触网用铜铝接触线、柔性接触网用铜包碳纤维接触线等产品。进一步调整紫铜管、棒产品结构,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异型管、无氧铜管、无氧铜棒产品过渡。做强做优超微细电磁线、高低温超导电缆、特种电缆、高能辐照交联电缆、超高压交联电缆等高新技术产品。

(四)顺应市场需求,打造镍钴新材料及电池材料产业链。依托金川公司镍钴资源和冶炼流程优势,围绕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兰州金川科技园建设,加大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镍钴高纯金属、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等镍钴新材料,打造千亿元镍钴新材料及二次电池材料产业链。

针对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调整镍钴产品方向,由用于不锈钢等合金领域的电镍产品向动力电池等储能材料方向转变,发展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等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下游产品,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附加值提高。依托上游资源和技术优势,在金昌布局发展系列四氧化三钴、系列三元前驱体材料,在兰州金川科技园布局发展电池正极材料,进而带动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发展;向下游通过与汽车制造企业、电动汽车能源包企业强强合作,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建立完备的废旧电池回收拆解、冶炼提纯体系,实现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短期内形成百亿元电池材料产业链,并向千亿元发展。同时,依托金川集团公司、金昌鑫盛源金属材料公司、金昌宇恒镍网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技术、材料连续合成、掺杂改性技术、合金化过程控制技术等研发应用,发展电池材料、羰化冶金产品、镍/铜合金产品、贵金属系列产品、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电工材料、电镀材料等,推进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开发贵金属医药中间体、高纯贵金属、贵金属粉体材料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系列产品,形成以镍钴为主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五)依托稀土产业基础,做强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依托甘肃稀土公司等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组建产业联盟,提高冶炼分离能力和水平,发挥稀土深加工方面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稀土永磁、稀土贮氢、稀土发光、稀土研磨等稀土功能材料,加大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做精、做优、做特、做细稀土加工分离产业,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产品,做强百亿元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链。

重点突破新型稀土材料及促进稀土平衡应用技术、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终端应用的烧结钕铁硼磁部件、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和粘结钕铁硼磁体及其在动力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上的应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积极开发La—Mg—Ni系、La—Fe—B系储氢合金等新型稀土系储氢材料,加速高性能抛光粉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系列产品,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生产的转变,由稀土分离产品向稀土功能材料延伸。

(六)依托产业基础和能源优势,振兴石化及能源装备产业链。依托兰石集团等装备制造企业,发挥石油钻采、炼化装备方面的产业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深部钻采和海洋钻采设备,开发特种石油钻机、智能抽油机等专用设备;拓展大型高压超常温加氢反应器、催化裂化装置、高压换热器、大型反应器等;利用风光电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风光电等新能源装备集成化、成套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核电配套装备,打造千亿元能源装备产业链。

以兰州石化、兰石集团、天水电气传动所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12000米—15000米超深井陆地钻机、海工钻机、低温列车钻机、新型节能型系列抽油机、车载钻机、大型高端压力容器、大型加氢反应器、大型石油炼化设备等石油钻采和炼油化工设备,开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平台配套设备、海洋工程高端智能化仪表监测设备等产品。加快突破复杂环境下应用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技术瓶颈,提升石化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围绕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以市场换装备,提高配套能力,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建设大型风机研发平台,实现大型风电技术装备成套化、集成化、规模化,建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研制和产业化,在引进成套技术基础上,由光伏发电组件向发电成套设备延伸,形成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光伏逆变器等部件到光伏光热电站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依托核工业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积极推动核电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推动核装备关键设备的产业化。

(七)结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提升发展智能装备产业链。以高档数控机床、智能电工电器、自控仪器装备、现代农机装备、自动化工程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新型真空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依靠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提高关键零部件制造和装备整机的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高端装备产品,打造千亿元智能装备产业链。

依托天水星火机床、天水锻压机床等企业,发展大型机床、高档数控金切机床、成形高档数控机床、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打造数控化、精密化、重型化的西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依托长城电工集团、天水长控等骨干企业,发展智能高中低压电器元件和开关设备、高效节能调速系统、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大功率变流器、智能化控制器等电工电器产品和成套设备,在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核电开关设备及轨道交通和船用开关设备等领域实现突破,开发基于智能电网管理的11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系统,发展新一代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拓展提升电工电器装备发展领域和水平。以长风集团、兰州飞行控制公司、兰州万里航空机电、神龙航空科技公司等为依托,发展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及部件、航空电机和照明系统,支持民用雷达、真空高频电子管、电子测量仪器、微波波导元器件和其他关键元器件产品升级,积极发展无人机和通用航空产业。积极适应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及物联网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控制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及仪器仪表和传感器,推进自动控制装备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发矿冶领域智能化装备,发展系列气动凿岩机及气动工具、中型导轨式液压凿岩机、全液压与高气压履带式露天潜孔钻车等矿山设备产品,发展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提升隧道盾构机组装集成能力。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和适用化方向发展,研发生产多品种田间收获及加工装备、种子清选加工装备、种子果蔬干燥装备、现代农业灌溉设备、饲草收获与加工机械、适用性耕作机械等。加快发展高性能真空获得类设备、高端数控真空镀膜类设备、大型智能化真空炉类设备、真空环境模拟类设备、真空冻干设备等真空专用装备,积极创建国内真空装备制造基地。以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武威重离子治疗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建成加速器设备加工制造运行维护中心,打造重离子装备产业制造基地。

(八)立足道地药材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中藏药产业链。充分发挥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优质大宗道地药材品种和特色藏医药资源优势,结合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推动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精深加工、品牌化市场营销,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的骨干企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中藏药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百亿元中藏药产业链。

以定西、陇南、河西、甘南等中药材主产区为重点,加快中药材良种种苗繁育、野生抚育和医药系列产品开发,推进优势产区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逐步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发展有机、绿色、高品质中药材,提高中药材资源的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中药饮片,提高饮片质量、拓展应用范围。提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和能力,重点发展现代中医药大品种、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以及保健养生产品。以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流感和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为目标,加大中药新药研发、优势特色品种创制、传统中医药产品二次开发,推进中药经典名方与有良好临床疗效的院内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向延伸发展,支持以甘肃大宗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保健食品、药膳、功能性日用品等产品,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逐步向大健康产业延伸。依托现有藏药企业、藏医院的研发基础,挖掘民间藏医资源,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发展藏医药产业。

(九)发挥技术创新和产业基础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链。发挥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兰州博奥医学检验所、兰州民海生物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预防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血液制品、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制品,积极发展诊断试剂、新型医学诊疗设备,加快建设国家(兰州)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百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

重点突破细胞驯化、无血清培养基开发、病毒基因工程株的构建、生物反应器工程和病毒分离纯化等疫苗生产关键技术,加快伤寒结合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脑结合疫苗、肺炎结合疫苗、生物仿制药、微生物提取多糖类药物等的研发,推进预防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疫苗诊断试剂盒、血液血清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检测产品产业化,延伸拓展肉毒毒素等医疗美容类产品。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研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加快发展医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各类新型骨科替代及修复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开发数字医疗系统和家庭保健康复等相关产品。积极推进预防动物重大疾病新型疫苗的研发,大力发展预防控制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免疫增强剂。依托畜牧资源优势,加大动物类生物制药原料药提取技术研发,发展生化药品。加快开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物制品,拓展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十)发挥绿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做精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按照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强化农产品品质、品种、品牌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有效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提升对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的带动力。以马铃薯、畜产品、优质林果、蔬菜、酿酒原料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农产品现代物流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一批绿色优质、具有品牌效应的农畜深加工系列产品,提升特色农产品整体竞争力,打造千亿元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

建设定西、张掖全国重要的商品薯基地,发展马铃薯全粉、薯条、薯片和主食产品等马铃薯精加工制品,积极发展淀粉深加工,开发新型马铃薯变性淀粉,拓展马铃薯淀粉在纺织、涂料等工业领域应用范围。发挥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牛羊规模化养殖优势,发展壮大草食畜产业链,推动品牌肉制品规模化生产,做大特色清真肉制品精深加工;加大乳品深加工,发展系列液态奶、品牌奶粉,拓展工业级干酪素、食用级干酪素、凝乳酶干酪素、乳酸干酪素、精制盐酸干酪素、酸水解酪蛋白等牛乳酪蛋白产品市场,扩大干酪素系列产品出口创汇。充分挖掘清真食品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加工业、清真乳品业、清真休闲食品业、清真调味品业,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加快推进皮革产业创新发展,开发绿色、环保、原生态、全手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箱包、皮具、皮鞋、服装、旅游等皮革制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壮大河西地区酿造原料和葡萄酒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酿造原料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支持中东部和中南部地区苹果、玫瑰、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等基地建设,发展优质精品林果业和深加工产品。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蔬菜优势产区为主,发展净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菜产品加工,着力提升高原夏菜、绿色有机蔬菜品牌影响力。

三、产业链培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为产业链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把培育发展产业链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地方实际和部门职责,细化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延伸发展途径,强化改革意识,创新工作方法,上下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产业链培育发展,推动我省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产业链培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取消和下放行政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产业政策引导,为产业链培育发展把握方向。要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要求,立足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避免产业雷同和同质化恶性竞争,防止形成新的过剩产能。强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引导,加强产业链布局谋划,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新动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及时完善引导产业链布局优化、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使资源聚焦于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有利于抢占发展先机的产业领域。按照产业链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科学规划,突出产业定位,促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发展。引导区域首位产业、特色产业入园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链、特色产业群、特色产业园,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工合作效应。

(三)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为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供动力。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战略基点,激发创新活力,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通过创新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企业,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围绕产业链培育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结合、螺旋攀升,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链。落实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扶持政策,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围绕产业链培育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环节,聚合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进行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

(四)强化重点项目带动,为产业链延伸拓展夯实基础。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链培育发展的重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趋势,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改造升级和新产品开发。针对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瞄准价值链、技术链,积谋极划一批打造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实施一批创新能力建设、改造提升、产业链延伸和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有效整合产业链发展资源,通过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优化夯实产业链上游基础,完善补齐产业链中间关键环节,重点延伸拓展产业链下游产品,为产业链培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明确项目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建设有规划、调度有效果、推进有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联动,密切协调配合,营造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

(五)加大配套政策扶持,为产业链培育发展加码助力。充分利用已有政策空间,整合已有政策工具,加强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土地、环境等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政策配套扶持体系。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产业链发展项目,优先争取国家财政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利用我省已有的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带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产业链培育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相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各地可根据产业链培育发展需要,对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扩大信贷支持;支持企业通过主板上市、登录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优先保障产业链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建立绿色通道,加快用地审批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超前做好产业链园区建设的规划环评,对产业链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加快环评审批等前期工作;发挥我省能源富集的优势,利用大用户直购、丰枯电价等电价政策,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

(六)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为产业链培育发展注入活力。发挥非公经济经营机制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民间资本雄厚等方面的优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非公经济参与产业链培育发展。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创新,完善服务体系,使其成为产业链培育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力量。坚持法无禁止即可入,实施普惠化扶持政策,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不合理规定,破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解决“没门”问题,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产业领域。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民营企业成为产业链培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厚待善待民营企业家,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充分激发新常态下民营经济的创造力和活力,充分利用“民企陇上行”等招商平台,积极引入民营企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为产业链培育发展注入活力。

(七)精准招商引企引智,为产业链培育发展壮大力量。发挥产业链具有上下游配套、倍增效应的优势,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突出引入大型企业和产业化技术,注重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开放共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吸引资金、企业和技术,共同打造优势产业链。围绕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和产业布局,谋划招商项目,完善招商政策,实施精准招商,以平台建设承接产业链招商,以市场手段促进产业链招商,以环境优化支撑产业链招商,以机制创新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链补缺,着力引进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围绕产业链延伸和技术成果转化,着力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人才队伍,通过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依托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和核心产品优势,着力招引配套产业投资落户,注重产业链条的耦合和配套,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构筑骨干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有效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坚持开放共享,支持外部优势企业与我省骨干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形成上下游优势互补、市场和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共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鼓励我省企业采取股权转让、相互持股、合资合作、重组上市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资源整合和技术升级,跨越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

(八)培育引进急需人才,为产业链培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适用技术成果转化、现代企业管理、资本市场融资、市场开拓等领域为重点,培养引进产业链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高端人才,注重职业经理人引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置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训等方式培养研发人才、适用技能人才、高级技术工人。通过项目联合攻关、选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及科技特派员、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育得好、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社会环境,鼓励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到我省创业发展,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或填补产业空白的高端人才和研究团队。利用财政资金补贴方式,继续支持骨干企业选用企业发展急需的大学毕业生,选拔、培养一批熟悉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产业领军人才,提高企业技术人才整体水平,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发展机制。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