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行业政策法规 » 充换电政策 » 正文

山西经信委:出台《山西省汽车中长期发展规划》 到2025年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山西汽车产业龙头

日期:2017-10-27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17
10/27
13:4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 甲醇汽车

  近日,山西经信委发布《山西省汽车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山西省汽车产业发展龙头,形成3-5个国内核心竞争强、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集团,积极向国内汽车大省梯队迈进。
 
  《规划》旨在加快山西省汽车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到2020年,全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省汽车产业发展先导,省内汽车企业品牌影响力有大幅提高,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比重逐步提高。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省汽车产业发展龙头,全省汽车产业规模实现大幅跃升,质量品牌、创新能力显著进步,形成3-5个国内核心竞争强、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集团,积极向国内汽车大省梯队迈进。
 
  关于《山西省汽车中长期发展规划》原文如下:

  山西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汽车产业是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显著、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我省构建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的决策部署,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也是指导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振兴崛起的具体行动。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汽车产业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我省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门类逐渐齐全,基本形成了重型汽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等较为完善和相互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较好发展态势,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一是总量规模实现增长,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省汽车产业领域有100余户企业,其中重型汽车整车企业2家、乘用车企业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7家、专用车企业16家、零部件企业50余家。2016年全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3.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1.3亿元,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中比重不断提升,逐步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二是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全省汽车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逐渐形成贴近我省资源和区域特色的发展优势。重型汽车市场和产能优势得到强化,大运汽车项目填补我省自主生产重型汽车的空白,推动形成了运城、太原南北呼应的重型汽车生产格局。乘用车稳步发展,晋中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实现量产,乘用车领域产品面得到拓宽。专用车覆盖运输车、自卸车、环卫车、市政工程车、混装炸药车等品种,形成晋中重型专用车基地和运城、大同、长治三个专用车基地的产业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稳步壮大,发展形成了大同、长治、运城、临汾、太原、晋城六大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是产业后劲增强,竞争能力有所提升。近年来,全省汽车产业投资力度加大,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形成了国有参股、民营、省外资本等多层次的投资结构。大运汽车运城重卡生产项目、吉利山西新能源汽车项目、比亚迪太原新能源汽车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建设,全省汽车产业产能稳步提升。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重型汽车变速箱、变速箱体、铝镁合金部件等零部件技术实力较强,燃气重型汽车动力系统、甲醇汽车发动机、电动专用车整车控制系统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部分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较好。积极抓住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立足山西煤、电、气产业优势,以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为产业重点,构建了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市场应用规模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电动汽车在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电控技术等领域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太原、晋城两市获批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甲醇汽车研发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晋中、长治两市获批开展甲醇汽车试点,20余户企业从事甲醇燃料生产和甲醇汽车研发及示范运营。全省燃气汽车研发生产企业达到5户,燃气重卡年销售达到4000辆左右,积累了较多的燃气重卡生产和市场运行经验。
 
  总体看,我省汽车工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周边省份特别是国内汽车产业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汽车产业规模总量还偏低,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产品结构升级任务依然较重,产业整体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品不足,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不强,专用车产品同质化和低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产业带动性还不够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普遍仍需提高,装备水平仍然较低,汽车产业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还比较缺乏。零部件配套能力仍需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水平还较低,主要集中在微型车、中轻型载货车等低端产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产品还较少,多数产品主要供应维修市场,为整车生产企业配套能力较弱。
 
  (二)推动我省汽车工业加速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形势面临重大变化,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方向发展,汽车产业消费趋势、制造过程、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与重塑,国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这既使我省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深度挑战,也开启了我省汽车产业做大规模、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一是国内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需求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上升空间。汽车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是新一轮经济竞争的热点和重点,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各省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汽车产业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但我国作为大经济体,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层次丰富,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能够释放巨大需求潜力,稳定提高的居民收入将促进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带来商用车和专用车的大量需求,新能源汽车需求进入加速增长时期,特别是山西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34辆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以及省内汽车需求稳定增长的态势,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推动力。
 
  二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汽车产业提供新的机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了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今后一段发展时期将着力推动实施“六大工程”,积极构建具有鲜明省情特点的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国产业格局中重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支撑点,省委、省政府对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重视,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持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有力引导社会投资取向,同时对国内汽车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增强,有利于形成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逐渐完备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汽车产业作为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历来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2009年我省就专门出台《全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省围绕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密集出台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推进意见》、《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7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落实了扶持效应明显的政策措施。
 
  四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成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重要突破口。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赶超发展、抢占先机的重要方向,也是我省转化煤电能源优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路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5年、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3-4倍,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同时,我省新能源汽车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部分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也基本形成,整车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我省汽车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入口。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潮流,面对汽车产业发展呈现的历史性重大变化趋势,我省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开放带动,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创新驱动,发挥比较优势,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全省汽车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和《汽车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我省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巩固重型汽车发展优势,大力支持乘用车中高端发展,加快提升专用车质量品质,有效扶持零部件产业壮大规模,积极抓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促进全省汽车产业上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推动我省加快构建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思路
 
  巩固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我省现有汽车产业资源的基础作用和发展潜力,推动现有汽车产业领域存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拓展升级,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积极做大重型汽车规模,提升乘用车品质,提高专用车附加值,增强零部件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培育我省汽车产业领域自主品牌,逐步掌握汽车产业发展主动权。
 
  抓好龙头牵引。坚持整车带动与强化配套结合,大力支持省内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围绕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企业,围绕优势零部件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吸引各层级零部件供应商、汽车装备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落地投资和发展壮大,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着力延伸汽车产业链条,推动全省汽车产业补链强链,有效提升汽车产业规模。
 
  促进集群发展。围绕重型汽车、乘用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发展方向,加强功能区划和政策配套,改造提升现有汽车产业集聚区,积极改善汽车产业集聚的空间承载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提高承接和接纳汽车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提升汽车产业集聚深度,有效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以产业集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开放创新。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以开放姿态积极承接汽车产业领域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梯度转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带动力强的核心企业、核心产品,注重抓好围绕产业链的招商引资。支持鼓励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汽车产业领域各类创新要素的引进落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省汽车产业发展先导,省内汽车企业品牌影响力有大幅提高,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比重逐步提高。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省汽车产业发展龙头,全省汽车产业规模实现大幅跃升,质量品牌、创新能力显著进步,形成3-5个国内核心竞争强、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集团,积极向国内汽车大省梯队迈进。
 
  产业规模较快提升。大力提升汽车产业规模,加大汽车产业投资的引导扶持力度,着力支持整车和零部件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核心企业产能水平,壮大骨干企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优势特色中小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汽车产能达到70万辆、产销量达到50万辆,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到2025年,培育2个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企业,6个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企业,30个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企业,再培育引进1至2家重型汽车企业,2至3家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专用车产能规模稳步提升,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达到较好水平。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速产品研发体系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提高我省汽车产业竞争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立省级和市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20家左右,全行业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达到3%,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全省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比较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突破。
 
  品质品牌全面发展。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实施汽车产业质量品牌战略,积极引进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汽车产业领域骨干企业全部引入实施国际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汽车产业产品品质明显提高,重型汽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等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翻番。到2025年,全省汽车产业优势和核心产品的品牌认可度、产品美誉度及影响力显著增强,打造2至3个国内汽车知名品牌和一批知名产品,培育成熟一批汽车产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新能源汽车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先导地位,围绕我省确立的电动汽车、甲醇汽车、燃气汽车三大发展方向,加快产业发展、扩大应用、完善设施,积极制定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2020年,协作突破部分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全省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推动3至5户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电动汽车产能达到30万辆、甲醇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燃气汽车产能达到10万辆。到2025年,在电动汽车领域基本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健全完备,基本构建起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市场应用规模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重点

  (一)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
 
  坚持绿色、环保、节能的总体方针,依托我省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积累,充分发挥我省在甲醇发动机领域技术优势和燃气煤层气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构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增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和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围绕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进一步丰富发展新能源汽车品种和型号,全方位对接适应市场需求。电动汽车重点发展电动客车、轿车、专用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生产企业,延伸电池、电机、电控等配套产业链,以城市公交、出租、市政、快递、区间公务等领域用车为重点,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市场规模。甲醇汽车围绕甲醇轿车、微型客车、甲醇发动机等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城市出租车、私家车应用及甲醇加注站建设,加快做大产业规模。燃气汽车以燃气重卡为发展方向,强化动力系统优化和整车减重等技术攻关,加快创新煤层气气化和液化技术,积极推动燃气加注站建设,有效拓展燃气汽车产品市场应用空间。
 
  (二)稳步增强重型汽车综合竞争力
 
  把握重型汽车高端化、专业化、低碳化发展趋势,积极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汽车轻量化和节能环保新技术。围绕细分和高价值市场,不断扩大基本车型的平台优势,进一步丰富车辆型号品种,开发高端牵引车、高端准重型卡车、大吨位专用重型载货卡车等产品,加快进军城际物流、城乡物流、城区物流、园区物流等细分市场,促进重型汽车产品升级换代。立足重汽领域现有汽车整车资源,推动以大运重卡为龙头,打造以空港开发区为中心的现代化汽车及零配件工业园区,加快前(后)桥总成、离合器总成、悬挂系统等重型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园区合作配套,积极支持太原江铃重汽扩大产能,不断增强我省重型汽车竞争能力。
 
  (三)积极提升乘用车研发制造能力
 
  围绕轻量化、小型化、低油耗发展方向,支持晋中吉利山西新能源汽车项目稳步释放产能,进一步投放多样化型号产品,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阵容。积极发展微型客车自主品牌,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围绕我省区域市场实际,加快研发适应城市和农村不同使用条件的轻微型客车。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在微型汽车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优势,逐步形成整车匹配、车身开发、动力总成研发能力,积极开发新工艺、新材料、低摩擦等节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和经济性。
 
  (四)扎实巩固专用车品牌特色优势
 
  积极推动专用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现有优势专用车产品的基础上,瞄准细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专用车产品比重,逐步形成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结构开发体系和产品多元化格局,持久保持我省专用车市场竞争优势。加大专用车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和市场整顿,建设我省具有规模效应的重车改装基地。加快专用车生产技术改造,充分发挥我省专用车技术优势,鼓励开发各种新能源专用汽车品种,积极发展具备系统解决方案、具备新能源特征的市政和环卫车辆,研制开发公路救援、工程机械运输、城市公共服务、港口机场牵引等特种车辆,努力打造形成国内品种多样、系列完善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五)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集群发展
 
  立足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外部引进与自我发展并举,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整合汽车零部件生产资源,提升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能力,逐步融入省内外整车企业零部件配套采购体系。积极探索创新省内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模式,通过多样化途径建立新型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家合作关系及产业联盟。鼓励整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支持优势零部件企业有效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燃油供给系统、变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的整合生产能力,实现产业链延伸和重组。重点支持我省重型汽车变速箱、柴油发动机、微型发动机、涡轮增压器、车桥、离合器、发动机铸件、发动机曲轴等优势零部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品质,打造我省汽车零部件品牌。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开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以整车企业和优势零部件企业为核心,加强整车企业之间、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省内企业与国内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支持企业围绕产权、产能、产品、技术、品牌实施联合、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探索组建围绕产品的产业或企业联盟,促进资产存量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有效提升全省汽车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
 
  二是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把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为全省汽车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公交、市政、出租、物流、公务、商用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商用车全面发展。积极巩固现有优势产品,加大传统优势产品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加大重型汽车、乘用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注重积极发展各种专用、专利技术,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支持产业集聚发展。结合我省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群化发展要求,围绕产品主线,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推进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车产业基地,太原、大同、运城燃气汽车产业基地建设。重型汽车推动运城、太原两大生产基地优化完善。专用车依托一中心三基地,围绕重车改装、市政、环卫、道路等专用车辆,加快产业区域化特征和竞争优势的形成确立。汽车零部件产业依托大同、长治、运城、临汾、太原、晋城六大产业集群,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发挥我省钢铁、铝镁等能源原材料优势,推动形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支持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有效融合,营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氛围,推动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配套、营销、物流等相互促进的汽车产业集群。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一是完善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着力推动全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统筹建立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研发机制,推动形成贴近市场、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大型和骨干企业建立高水平的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支撑体系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平台和产业联盟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全省汽车产业创新要素的整合集成。
 
  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积极把握汽车产业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深度变革的新趋势,加快适应汽车产品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方向发展的技术潮流,找准我省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切入点,研究发布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型汽车、专用车、乘用车、铸锻类零部件、机械类零部件、机电类零部件技术攻关路线图,明确近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加强产业优势领域的技术攻关,实施汽车产业关键研发和产业化工程, 引导各类创新主体集成现有创新资源,围绕重型汽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等开展技术研发,增加全省汽车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有效供给。
 
  三是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把技术改造作为我省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建立汽车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对标体系,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行业对标,不断改进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工程,实施重点企业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实施信息化改造,推动实现车间、工厂、产业的智能制造,形成具有引领型、示范性的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模式,有效提升我省汽车产业综合效益。
 
  (三)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一是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和趋势,着力在整车系统集成及智能、低碳、轻量、便捷等方面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建设电动汽车检测中心、电机和驱动系统试验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等,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建立和优化新能源整车开发流程,攻关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发和轻量化设计,集中力量突破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12/30/154327klyl.shtml>、正负极、隔膜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12/31/105858wtxp.shtml>、电解质等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轻量化车身等技术。
 
  二是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强化法制化管理,围绕甲醇燃料汽车、燃气重型汽车、低速电动车等,健全完善适合我省实际的产业引导和推广应用。落实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精神,完善我省新能源汽车营销补助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将进入国家公告的我省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认真落实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用能优惠等政策,完善充电设施、甲醇及燃气加注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差异化交通管理,扎实落实全省各市各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任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电动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建立健全电动汽车融资、租赁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09/10/164710zapj.shtml>、保险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61123/1638367816743821.shtml>、物流、售后、电池利用等服务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扩大社会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
 
  三是加快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健全完善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积极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积极争取国家政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5/11/30/9413dorg.shtml>策支持,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资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范围、甲醇燃料税收政策等政策性难题。支持大运、成功、山西新能源、宇航等现有企业扩大在新能源客车、新能源物流车等领域市场规模,优化完善产业基金扶持政策,优先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改造,扶持培育我省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整合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推动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省内企业合资合作,围绕山西新能源、大运、成功等整车企业发展需求,引进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势企业,培育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电池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4/10/15/10154hr93.shtml>、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协作产业链,依托我省铝工业资源基础及产业优势,引进铝合金车身、铝合金轮毂等配套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强化汽车产业质量品牌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推进我省汽车产业领域有关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成本控制、营销服务等能力建设,增强企业产品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完善相关生产和检测设备,建立产品质量预警和追溯机制,加快推进汽车企业诚信体系和售后服务质量担保责任体系建设,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和法律责任,推动建立我省汽车产业产品认证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省汽车产业产品质量水平。
 
  二是提高品牌培育意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产品文化内涵设计和推广工作,提升产品品牌价值。鼓励行业中介组织开展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举办适宜我省的汽车赛事和展会展览,提升我省汽车产业和汽车品牌影响力。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管理,积极围绕我省汽车产业链构建专利链,提升产业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活动,积极掌握有关标准话语权。
 
  (五)深化汽车产业开放合作
 
  坚持把深化开放合作作为我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我省汽车产业融入全国市场。积极引进汽车产业战略投资者,鼓励引进产业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把汽车工业作为全省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汽车产业领域相关先进实用技术和战略投资者,与知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沟通机制,推进与国内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合资合作,对重大关键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促进汽车产业领域品牌、技术、管理和资金要素落地我省,着力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汽车产业项目,全面提高汽车产业领域开放合作水平。
 
  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解决我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各级政府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根据地方实际科学制定支持措施。研究成立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产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积极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发展与规划目标的衔接性,有效调动企业发展动力。
 
  (二)加大支持引导力度
 
  积极利用省市各级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有关扶持资金,支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支持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整合重组等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拓市场,融入省内外整车企业采购体系。加强汽车产业领域银企合作,探索建立信用担保、政策担保等机制,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调动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带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汽车产业。
 
  (三)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按照国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完善汽车产业领域投资项目管理服务,优化项目审核备案流程,加大对项目用地、设备减免税等支持。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把汽车产业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切实落实汽车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促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落实好财税补助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完善汽车产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运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数据统计、成果鉴定、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能力建设,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水平。加强对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分析研究,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科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鼓励行业组织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协调组建行业交流及跨界协作平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引导行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提高行业素质,加强行业自律,抵制无序和恶性竞争。
 
  (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对我省汽车人才队伍的统筹规划,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支持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与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专业,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工匠。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支持企业推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结合。鼓励企业推进实施技术股、管理股等激励机制,加速技术资本化进程,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