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风电要闻 » 正文

华锐风电浮沉录:曾经的风电“巨无霸”缘何一步步陨落?

日期:2018-05-15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席菁华

国际新能源网

2018
05/15
10:1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华锐风电 海上风电 风电运维

      深陷债务危机的华锐风电多次挣扎在生死边缘。风电巨头的救赎之路,仍然坎坷。
 
  2006年,41岁的韩俊良说服投资客成立华锐风电,通过买图纸的方式快速切入风电市场。
 
  2008年,华锐风电紧跟国家政策转战1.5兆瓦大功率机组,采用价格战手法快速膨胀,一举拿下国内风电厂商的头号交椅。
 
  3年后华锐风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每股90元的天价登陆A股,募资94.6亿元,超募58.7亿元,这是神话般的崛起。
 
  更为戏剧的是,华锐风电飚上巅峰之后业绩旋即变脸,股价高价跳水,成为了登高跌重的代名词。
 
  昔日巨头风光不再,一直披星戴帽游走在退市边缘的华锐风电市值不及95亿元,近年更连连亏损超百亿。
 
  而近日,一桩诉讼案再次将曾经炙手可热的华锐风电推向了风口浪尖。
 
  华锐风电公告称,1月25日凌晨收到美国律师邮件通知,陪审团就华锐风电涉嫌电信诈骗、窃取商业秘密以及共谋罪案件诉讼达成一致决议,认为以上三项罪名成立。法院预计将于2018年6月4日作出判决。如罪名成立,华锐风电最高将面临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1.98亿元)罚单,相当于罚掉了约3倍身价。
 
  虽然2018年1月29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其2017年度业绩扭亏为盈,但救赎之路依然坎坷。
 
  曾经的风电“巨无霸”缘何一步步陨落?5次换帅仍未能成功救赎的华锐风电,何时才能“东山再起”?
 
  神话崛起
 
  华锐风电横空出世,离不开韩俊良的“富有远见”与“不计代价”。
 
  从创办到上市,韩俊良作风激进,每赌必中,几乎每一步都走在政策和市场前面,成为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2004年,中国风电尚未大规模启动,风机制造80%由外资控制。当年,兼任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韩良俊做了一个决定:买下德国富兰德(Fuhrlander)FL1500系列风机生产许可证,这为巨头诞生埋下了伏笔。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政策,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否则风电厂不允许建设。此外,风电特许权招标对大功率机组青睐有加。
 
  2006年,手握设备和厂房的韩俊良与资金方一拍即合成立了华锐风电。此番与资本的结合,让大规模的风机生产制造成为可能。
 
  彼时,基地式的发展对设备国产化,以及追赶国际大兆瓦机组需求极为迫切,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颁布“风电三峡”战略。
 
  政策打开大门之际,华锐风电候时已久。在业内750KW机型占主流之时,为避免与行业大佬金风科技正面交锋,华锐风电选择上马1.5MW机型。2006年,华锐风电推出我国首台国产化1.5兆瓦风电机组。而选择发展1.2MW机型的金风科技事后发现,1.5MW风机更对五大电力集团的胃口。错失良机的金风科技,眼睁睁看着取得先机的华锐斩获更多的风电设备大单,攻城略地,一骑绝尘。
 
  政策利好之下,急于“跑马圈地”的发电集团开始大建风场。华锐凭借兆瓦级风电的优势赢得先机,加上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强悍的总装能力迅速打破行业格局,把当时“外包模式、出货慢”的金风科技远远甩在身后。
 
  基地式的发展需要压低风电价格,在兆瓦级风电市场抢占高点后,韩俊良率先打起价格战。彼时,因“不计代价”地大干快上,实行凶猛低价竞争策略抢占市场,韩俊良更被冠以“价格屠夫”的称号。
 
  看重市场而非技术的华锐风电彼时发展迅猛,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的关注,知名PE与资本界名人纷纷加入。此后,在资本大佬的推动下,2010年华锐风电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2011年1月,华锐风电以90元/股的发行价,48.83倍的市盈率登陆资本市场。上市之初,华锐风电共募集资金94.59亿元,总市值逼近千亿,风光无二。
 
  华锐神话的创造不仅得益于其发展与政策的贴合,更与掌舵者韩俊良密不可分。
 
  曾就职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并担任过大连重工副总经理,国企背景出身的韩俊良深谙政府资源之道,坚信抱住政府的大腿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十分注重政府订单关系维护,这让华锐风电与国家部委和国有发电集团的关系更加紧密。
 
  资深行业观察者告诉《能源》记者,华锐为资本系背景,资本大佬、红二代、红三代基因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在当时深受央企欢迎。值得关注的是,在华锐风电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其第一大股东大连重工,也为其带来了实打实的利润。
 
  巨头陨落
 
  2006年至2010年,华锐风电成为中国风电行业黄金五年的最大受益者。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策的抽离直接导致华锐风电“神话”破裂。
 
  颇具戏剧性的是,拐点出现在华锐风电上市的2011年。彼时,大规模、集中式发展风电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因低价竞争导致的质量问题等危机接踵而至,事故频发成为风电行业走向“下坡路”的导火索。
 
  2011年2月24日,甘肃酒泉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损失出力84万千瓦,并造成西北主网频率最低至49.854Hz。脱网事故暴露了突飞猛进时期风电机组质量不过关的弊病,直接致使国家能源局收紧对风力发电项目的审批,风电行业直转急下。
 
  此外,在各路资本的追捧之下,各省的风电项目一窝蜂的上马,产能严重过剩,并网难问题暴露,“弃风”问题逐步恶化。政策支持抽离,行业收缩,低价竞争、“市场高于技术”的基因、注重政府订单关系维护不注重产品质量,华锐风电的速成策略在政策支持垮塌、政府公关路线土崩瓦解之下,瞬间兵败如山倒。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