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风电企业 » 正文

中国海装党员攻坚克难示范工程——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研制侧记

日期:2018-05-23    来源:中国海装

国际新能源网

2018
05/23
15:0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海装 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 塔筒研制

  这个时代奔跑得很快,你想要领先或让别人无法追上你,必须创新。
 
  风电行业低风速时代的到来,考验着中国海装的创新能力,如何提高驾驭低风速的技术,成为中国海装科技创新奔跑的方向。
 
  把准脉搏   踏上科研创新征程
 
  《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
 
  面对陆上风电市场“孔雀东南飞”的大势,中国海装把准时代脉搏,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企业发展的“牛鼻子”,一方面将创新的目标瞄准在了研发更大功率的陆上风电机组上,另一面则聚焦在了增高塔架高度上。2017年在成功开发出下一代陆上大功率风电机组的同时,也同步启动了增高塔架高度这一科研项目。
 
  在分析传统全钢塔架在增高时会面临塔壁厚度、运输高度及重量、制造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弊端之后,中国海装选择了钢混塔筒(混凝土+钢制)技术方案,这一方案兼具了安全性和经济性。
 
  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研制项目就这样应运而生,由于其技术难度高、挑战大,被中国海装党委列为党员攻坚克难示范工程,以期望项目组成员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填补钢混塔筒空白,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难题在前    一往无前往无所惧
 
  为攻克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研制工作,2017年,中国海装研究院牵头、联合整机交付中心、工程技术公司,调集12名科研精兵强将,成立临时党小组,着手项目研制工作。
 
  “此次混合塔筒的研发,中国海装充分调研了国内高塔筒的使用情况,结合国内的制造水平,选用了一种成熟的钢混塔筒型式,该型式的塔筒在国外已有上千台的运行业绩,技术成熟、稳定,海装结合自身机组的特点进行了完整的钢混塔筒设计、制造、吊装等工作,填补了产品空白。”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介绍说。
 
  有了技术方案,接下来就是技术实施。在混合塔筒项目中,工程设计包括对混凝土塔筒的疲劳强度、极限强度、动态性能、抗震性能、基础稳定性等进行计算与优化,同时还涉及到混凝土塔筒的生产、运输和安装等各个环节的方案、工具、质量管控的实施。对于中国海装而言,这些都是初次涉及,有大量的难题亟需解决。
 
  但党小组不畏这些“拦路虎”,在党小组组长及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项目组党员及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智集慧,群策群力,敢啃科技研发中的硬骨头,吹响了攻坚克难的集结号。
 
  钢混塔筒混凝土段载荷仿真建模不同于传统钢结构塔筒,需要在仿真软件中依据塔筒设计参数做尺寸和材料属性的转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载荷工程师宫伟与设计方进行了多轮讨论和试算。在载荷计算过程中,针对钢混塔筒固有频率和动力学特性,提出了切实有效的优化降载策略,保证了塔筒设计的安全和经济性。
 
  模具是混凝土塔筒生产的重要工具,模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优劣,为推进设计工作,共产党员陈庆、骆光进和Mecal设计人员共同进行连接段模具和翻转平台的设计工作。“当时我们是顶着巨大压力的,此前没有从事过相关设计,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陈庆回忆起北京那一个月,他和骆光进商量设计方案,与Mecal设计人员沟通想法,利用周末时间针对性学习模具设计,最终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模具和储存工装。
 
  在防雷系统设计过程中,原方案需要额外增加8根镀锌钢作为引下线,同时还需使用专用夹具,防雷工程师吕彬提出可以采用塔筒内部的钢筋作为引下线的想法,并根据ICE61400-24和国标设计出新的防雷方案,这一设计方案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且供货周期短,也得到了中国西南勘察设计院及构件生产厂家的一致好评。
 
  拼装、灌浆是混凝土塔筒安装的关键工序,孔维博和吊装公司一起经过多次分析和试验,采用创新的温度场灌浆加热保温分析技术、云平台远程加热温控技术、分块大尺寸多维度高精度砼筒组拼灌浆技术,成功实现了低温环境下冬季灌浆施工,创立了超高混塔施工新工法。
 
  海装混塔采用体外张拉,具备施工简便、可维护性好的优点。为节省工期,李强和预应力后张施工公司一起完成了的防打搅编索方案、高准确性穿索对孔方案、整束穿索防刮碰提拉技术等方案的优化,摸索出更可靠、更高效的穿索张拉施工方式。
 
  精耕细作   攻坚克难成示范
 
  三月的春风渐渐地吹醒了广袤的黄河故道,成片的田野里开始吐出新芽,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境内,中国海装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项目现场一派火热,他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混凝土塔段吊装。
 
  万丈高楼平地起,2017年深冬,项目组地基负责人张涛,清楚的记得基础浇筑那天,他和工程技术公司员工陈育锋早上8点就从县城赶到现场,协调现场及施工人员。
 
  在现场接近零度的气温让大地陷入了沉寂,刺骨的寒风呼啸着,让人瑟瑟发抖。由于基础浇筑量大,需要严格控制浇筑的间隔时间,两人就与混凝土厂商对接,将两车相隔时间严格控制在两小时内,同时实时查看机位的浇筑情况。午饭是泡面,晚饭是面包和矿泉水,直到第二天凌晨,500方混凝土才浇筑完毕。
 
  混凝土段与钢塔之间需要转接段进行连接,这也是整个混合塔筒技术的关键点。在转接段安装当天,整机交付中心张洪雨、工程技术公司任二鹤,下午2点就爬上塔筒准备土浇、清理等工作,下午5点开始安装塔筒长螺杆和转接段,但过程并没想象的那么顺利,直至半夜11点半才终于将转接段成功对接安装。“我记得那天回到地面,头都有些眩晕。”在83米塔筒的高空上,张洪雨整整待了10个小时,而这样的状态对每个现场的海装技术人员来说,都是常态。
 
  不管是混凝土浇筑还是塔筒吊装,在施工现场,总会看到一个身影伫立,他就是项目负责人罗伟,即使是大风、降雪、扬沙、严寒,只要是施工仍在进行,他都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把关。“那天扬沙特别大,他本来穿的是黑色羽绒服,结果在扬沙里待了一天,衣服都变成咖啡色了,头发上也是一层厚厚的沙子。”回忆起现场施工的日子,项目组的成员都历历在目,他们说,罗伟更像是带着他们前进的榜样,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3月22日下午2时,中国海装首台120米轮毂高度钢混塔筒在内黄成功吊装,望着这台高大的机组耸立在蓝天白云下,项目团队的每个人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据罗伟介绍,这款“海装造”的120米钢混塔筒能大大提高风电机组的“捕风能力”——发电量将提高5%,为业主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海装已掌握低风速地区高塔技术,是继中国海装成功研发3MW陆上大功率机组之后,又一次在低风速领域的谋篇布局,将开启全面驾驭低风速时代的新征程。
 
  不管风儿往哪儿吹,我都要将你追。这群热血男儿、铿锵玫瑰,将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奋斗的激情与热情,挥洒在了追风逐梦的征程中,让这“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梦想之花傲然绽放。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