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地热能 » 正文

我国地热产能体系已显雏形

日期:2019-01-10    来源:中国电力报

国际新能源网

2019
01/10
18:1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地热能 地热产能体系 地热产业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面对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热潮和国内对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但,必须正视的是我国地热能利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地热能任重道远。日前,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发布《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明确了我国地热能发展思路,阐明了地热能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
 
  我国地热产能体系已显雏形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完成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和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记者梳理《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发现,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水热型地热能利用和干热岩型地热能利用可以分别用快速发展、持续增长和刚刚起步来形容。
 
  我国浅层地热能利用起步于20世纪末,2000年时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仅为10万平方米,受绿色奥运、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到2017年底,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已达2万兆瓦,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
 
  我国水热型地热能直接利用近10年来,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1990年我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仅为190万平方米,2000年增至11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底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已达1.02亿平方米。
 
  我国干热岩型地热能利用起步较晚,2012年科技部设立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启了我国关于干热岩的专项研究。2013年以来地质调查局与青海省联合推进青海重点地区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查,2017年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36℃的干热岩体,这也是我国在沉积盆地区首次发现高温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
 
  与此同时,我国地热能勘探技术不断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将石油钻完井技术工艺与地热能工程施工结合,大大提高了钻井效率,缩短了建井周期。其代表作有:西藏羊八井、肯尼亚、土耳其等多口300℃以上的高温地热井。
 
  此外,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亦不断突破,其中热泵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地源热泵、高温热泵和多功能热泵系统,其主要技术与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积极探索地热能阶梯利用技术,并在京津冀和东南沿海地区初步建立发电、供暖二级地热能梯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我国地热能发展面临诸多因素制约
 
  近年来,我国地热能产业取得长足的进展,地热能行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与光伏、风电等这些新能源品种相比,地热能开发利用还有差距,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存在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问题。
 
  《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明确指出,一方面我国对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不充分,迄今为止进行过两次全国性地热能资源评价,仅对少数地热田进行了系统勘查,研究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以实测大地热流数据为例,我国只有1230个,而美国已经达到17000多个。
 
  第二方面是我国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的政策不充分。具体表现在地热能相关的财税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对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优惠力度不足、补贴模式不科学,支持方式有待完善等。
 
  第三方面是地热能产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地热能勘查评价精度与开发利用发展速度不协调、科技创新与地热能大规模开发利用不协调、地热能项目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等。
 
  第四方面是我国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不协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地热”受3个法律管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但均没有准确把握地热能的基本属性,法律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亟待解决。
 
  我国地热能发展要走“高质量”路线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折合7000万吨标准煤,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将达1.5%左右,“十三五”时期地热能利用增量将占非化石能源增量的三分之一。
 
  2018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0)》,进一步加快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产业的脚步,而全面统筹地热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快推进地热能由单一粗放的低效传统产业发展为真正的高新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建议要尽快摸清我国地热能资源家底,以华北、松辽、江汉、鄂尔多斯、苏北等盆地(平原)为重点,尽快查明水热型地热田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能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要攻关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比如深井的换热技术、砂岩热储的经济回灌技术等;可以先行先试培育地热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目前我国正在打造“雄安模式”,还有北京城市副中心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共和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查和试验性开发工程、地热能特色小镇等。他强调,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热能发质量发展,建立完善地热能的管理和监管体制机制,只有各方共同“政产学研用”,才能真正实现地热能产业链一条龙发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谈道,我国要打造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雄安样板”,要满足8个方面的指标:一是规模化,二是保持水量的可持续性,三是保持热量的可持续性,四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五是提高供暖的相对比例,六是优化配置,七是保证地热开发的经济性,八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区块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地热能资源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趋势良好,作为朝阳产业,必将迎来更明媚的明天。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