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焦点访谈:当能源巨头转身,新能源领域将迎来怎样的巨变?

日期:2019-04-20    来源:车云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19
04/20
08:3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电池业务 电动车 新能源领域 远景

  “ 中国不缺一家做电动汽车公司,但是中国缺一家能够提供极致安全性和高度智能的电池公司,这个是我们的理念。”
 
  2019年4月,远景集团完成了对原日产旗下电池业务AESC的收购,远景AESC正式成立。
 
  以下是关于这家企业的一些核心信息点:
 
  1、远景AESC的电池定位于中高端;
 
  2、无锡工厂已经开工,首款产品811高镍电池将在明年年中批量供应;
 
  3、去年总销售4.1GWh,今年预计6GWh;
 
  近日,记者得到了一个与远景高管近距离的机会。为什么要收购日产?为什么做电池,而不做电动汽车?带着这两个问题,记者坐到了远景集团首席执行官、远景AESC董事局执行主席张雷等数位高管的面前。
 
 微信截图_20190420084926
 
  为什么要收购AECS?
 
  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远景集团首席执行官、远景AESC董事局执行主席张雷反问道,“为什么中国人要去日本买电饭锅?为什么日本的电饭锅好?”
 
  “很简单,因为日本的电饭锅好,它煮出来的确实好吃。那为什么它煮出来的就好吃呢?因为算法。”张雷生动的形容道。
 
  电池也是一个道理,能保证43万辆车没有一起严重的着火事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背后是对产品一致性的高度要求。张雷举例到,“AECS做一个电芯要实时采集1250个数据,再通过这些数据建模分析,不断提高能耗。”哪儿家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极高的安全性体现出了AECS拥有强大的自研能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远景AESC执行董事及中国业务负责人赵卫军如是说道,“收购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2000人的团队完整的保留下来才是接下来最重要的。”
 
  从电芯、Pack再到BMS、整包电池,这一完整的生产链上的技术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代表了一家电池企业的核心命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完整的团队,才能保证电池在高标准下保证一致性。
 
  对于团队完整性问题,赵卫军显得非常自信地说道,“一个企业被收购后肯定会有一些边角人物离开,但我们在收购之后,就与日方保持高度的联系,稳定日方团队,保证核心人才没有流失。”
 
  安全性是其一,接下来张雷讲到了第二点原因,我们尊重这家企业的文化,匠心精神。我们不仅仅是收购一家制造电池的工厂,而是收购这样一个2000人的团队。张雷坦言道,“我认为,我们国家对这个邻居的学习还不够。”
 
  将日本企业的匠心文化带进远景,远期将给远景带来巨大的收益。张雷解释道,“如果我们在制造一台风机时,也能像人家造电池那样,我们的风机也能安安全全的转20年。”
 
  而从AESC的角度出发,电池业务的天花板虽然还未看到但也着实不远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所以,远景来了。对于两家企业来说,这是一次共赢的收购。
 
  日本的工匠精神、安全性极高的产品加之中国的效率、中国成熟的国际化供应链,这样的一家企业造出来的电池不仅在安全性上有保证,而且成本还能进一步降低。
 
  为什么要做电池,而不做电动车?
 
  对于这个问题,张雷表示到,“我们只做需要我们才能解决的难题,我们和马斯克不一样,马斯克的可持续发展是希望去火星,我们觉得在地球上依然可以实现。”
 
  为什么做电池?
 
  现在电动车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就是因为电池。试想一下,续航里程焦虑的原罪是电池,电动车的安全问题发生着火是因为电池,电动车比燃油车昂贵,成本下不来,是因为电池就占了整车的一半成本。
 
  因为电池是个难题,所以我们来了。张雷说道,“远景AECS是我们从传统能源领域向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步,我们相信通过AESC+中国的优势,在未来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不做电动汽车?
 
  “中国不缺电动车企,所以我们不凑这个热闹。”张雷表示,“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造车已经很多人在做了,我们做点儿有意义的。”
 
  尽管不做电动车,但张雷表示将参与到电动车的核心问题,即能源问题或者说是电力问题的探讨中。对于电动车的未来张雷表示出了他的担心,他说道,“如果未来3000辆电动车同时在一个地方快充充电,那么电网一定瘫痪了。”
 
  所以如何智能的解决电力问题,则要借助远景能源物联网平台的力量。远景的想法是,一方面,在用户许可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电池的运行状态实时掌握,实时调优,能够让整个电池,包括车的能源管理,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d92c464ce9c3f930f3d41e5a0189f678b9d359bd
 
  小结
 
  张雷说,“中国不缺一家做电动汽车公司,但是中国缺一家能够提供极致安全性和高度智能的电池公司,这个是我们的理念。”
 
  具备极致安全性和高度智能的电池!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以下为访谈摘要
 
  问:我先问一下关于电池的问题, AESC去年全年的出货量,以及这些出货量分布在哪些国家、地区、哪些品牌?
 
  赵总: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AESC去年统计下来是4.1GWh。主要的分布是在日本、美国、英国,也就是说日本、北美、欧洲这三个区。我们去年绝大多数的产量还是日产,因为我们交割刚刚完成,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这几个区域详细分析的数据,如果大家后续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逐步把这个数据公开,原则上就是这三个市场,也是日产过去这些年主打的市场。
 
  现在欧洲市场明显的感觉到纯电动汽车的终端销售越来越好,现在英国的工厂满负荷生产,而且已经实行了三班的满厂,我听日产的合作伙伴跟我们讲,有些车型客户要等七个月才能买到这款车。说明欧洲在纯电动化的方向上信号越来越强了,从客户的认知,到做市场推广的力度。
 
  问:今年有预计吗?
 
  赵总:我们现在大概预计会超过6个GWh。
 
  问:今年预计中国的工厂的产能能贡献多少?
 
  赵总:今年中国的工厂还贡献不了多少产能,因为中国的工厂是按照第五代电池,我们内部叫第五代,其实就是行业内说的811体系来做的。今年主要是具备样品线的能力。真正的量产是到了明年,真正的供应市场在明年年中以后,大概是这样的节奏。
 
  但是今年的样品线的量产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相信大家一会儿会问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跟国内的主流客户,包含国际的车企和国内的车企,都进行了非常积极的合作。今年对我们样品线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从落地的时候还是一定的量。中国的确是全球在纯电动汽车上的第一战场,我们现在从客户对我们的要求,对于样品的要求就能感觉出来非常的强烈。我们一进入这个市场就特别的兴奋,上次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更加感觉到市场的热度。而且这个市场对于高端电池的需求表达的特别清晰。我觉得这个是明显可以感受到的。
 
  问:所以中国的产能启动后直接就是811电池?
 
  赵总:对。
 
  问:那日、美、英三家工厂的产能,未来也是逐步改造吗?
 
  赵总:是的,这个就是根据现有的大客户,和未来的我们战略客户全球的布局有关,一般现在来看中国是第一布局的,他们的量产首先是放在中国的。
 
  同时,我们现在也发现了,客户跟我们谈的过程中,并不是只关心中国的量产,而且直接问到我们在美国,日本,欧洲的能力,已经开始对我们提要求了。其实中国一旦把这个能力打造起来之后,剩下几个地方对我们来讲是能力的复制,会更快,因为工厂在那,我们只是一个升级,这个也是潜在客户对我们非常认可,也是远景AESC市场价值很关键的一点。
 
  问:您怎么看接下去电动车市场的发展情况。包括咱们这边在电池业务上有什么具体的布局,优势是什么?还有这两天我刚看到一个消息,特斯拉和松下的电池工厂,他们现在在暂缓扩张计划,据说松下的特斯拉电池业务是去年亏损了很多,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状态,评估未来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什么对策?
 
  赵总:我们现在看市场的策略是越来越理性,我相信中国市场对于补贴的政策,也是希望借着国家一定的支持,中国产品的能力迅速的走到世界的第一线。现在来看不管是补贴的,还是其他的政策要求,我个人认为,乘用车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来乘用车又是占这个市场绝对的比例。
 
  第二,原来更多的是AOO级别的绞杀战,下一步A级车、B级车,甚至C级车,豪华车新的车型推出,即将推向市场。纯电动汽车目的还是替代现有的燃油车。各种政策都是替代现有燃油车,现在电动汽车具不具备这个能力,要激发你尽快的具备这个能力。为什么着重的谈续航里程?因为不达到续航里程,跟燃油车的竞争永远是处于劣势的。随着这几年政策的支持,或者是说技术的发展,替代燃油车的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我们是这么看的。
 
  对于远景AESC来讲,这些政策也好,发展到这个程度,和未来的预期也好,对我们都是利好的消息。为什么?这个市场需要专业的,安全的,高品质的电池,这就跟汽车这么多年的发展,也是在走这条路,还是要走一个专业化、高品质,这是受消费者最喜欢的结果,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纯电动车是一样的,一定在这条路上,在不同的阶段当中。
 
  我们认为远景AESC从历史,从它的出生,到它过去的业绩来看,这正是市场所需要的。是一款最安全,最有经验,最懂车的一款高端的电池,现在又具备了中国的元素和优势的电池,这也是市场上对我们的反馈和客户对我们的期许,我觉得这是都在一起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不方便评论他们,每个公司有不同阶段战略定位。
 
  怎么替代燃油车这个大方向不要变,谁能越来越有这个竞争力,这个技术就是向这个方向融合的。我们做软包的过程中,除了技术上发挥软包的优势,也在不断的吸取圆柱和方型原来的长处。比如说圆柱单电能量比较高,方型和软包也在追求高能量密度,这个最终还是融合的结果。
 
  问:他们现在暂缓,是不是因为电动车市场碰到一些障碍?
 
  赵总:我不这样认为,电动车整体市场积极的信号没有任何的影响。
 
  问:具体来看,你们怎么看目前电动车发展处在什么阶段?
 
  赵总:我们觉得还是蓬勃的发展,而且是越来越多的OEM厂商,坚定加大投入,现在德系车的几家联合起来对这个战略的再次坚定,虽然会有一些讨论,但是最终的方向是一点没有变,只能是越来越强。我看了很多的信息,与我们市场感觉到是很像的,包括日系的一些变化。其实这个信号已经非常强烈了,没有人再怀疑纯电动汽车这个大方向有任何问题。
 
  问:现在所要突破的就是里程问题吗?
 
  赵总:具体问题还有很多,里程还是有持续的问题,特别是现在豪华车好一些,但是对于未来的B级车,A级车,我们看现在技术发展的结果,和各个厂家在投入电池,在解决里程问题上的不遗余力,我觉得这个不是太大的问题。甚至我们原来常说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充电的市场越来越清晰,比如说未来的公共充电一定是快充。
 
  但是中国的市场,应该写一下充电的东西,这已经有四五年的历史了。第一波人,我们布了很多充电桩都是交流的,都是慢充,其实现在变成很大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对市场的认知,你到底怎么思考这个市场,是站在当前看这个问题,还是站在去替代燃油车的大方向上看这个问题。从替代的角度来看,公共充电一定是快充,现在也在快速的发展。我们最近看了很多市场新的充电的企业,这个信号非常明显。现在快充的企业发展非常迅速,这些问题解决了,充电也应该解决了。
 
  后面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不是简单一个问题,是一个能源系统的问题。刚才给你们介绍的系统,最后不是单纯的独立纯电动汽车产业的问题,它跟能源挂起来了。它跟电网有协同,它跟发电,末端的输配电,未来有巨大的矛盾冲突。因为远景一直做能源这块,我们做过很多线下模型的仿真,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的矛盾,因为量还没有到。
 
  原来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大家纠结了很久。等未来不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局部的,量一旦大了之后怎么解决,整个能源供给的问题,功率的问题,这些都是问题,这些问题一定会有人出来解决的,大家也不用太担心,有需求就有机会,就看谁能抓住这个需求,谁有更好的方案解决这个需求。
 
  问:总结来说未来电池是最关键的一环?
 
  赵总:电池一定是关键中的一环,但肯定不是唯一,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问: AESC被远景收购了之后,研发能力是什么水平?整个的研发团队有没有出现人员的流失?目前的研发团队是在日本,以后在中国会不会自己建一个研发的中心?还有一个想问远景这边在锂电池上游矿产资源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布局?
 
  赵总:关于研发的能力,其实这也是我们选择跟AESC,不是远景单独招一帮人去做的原因。选择了这个伙伴,就是看重了他的研发能力,不止是看到了他在这几个市场现有的产能,更看好的是对技术的积累。研发能力我分几个方面去谈:
 
  第一,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团队,这是一个完整的团队,这个是很重要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对电池的理解,这个团队已经做了12年了,之前还有来自于对于NEC,NEC在92年就开始做,这个完整性来自于做的时间特别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个过程中,团队也相互促进的越来越完整。这也是我们对团队比较满意的地方。
 
  第二,就像你说的,他的经验是市场所需要的,因为他来自于日产,来自于世界顶级的车企。这个团队是从第一天开始就是纯电动汽车。这样所有的技术要求都是来自于一家业界做整车做的特别好的,尼桑、三菱、雷诺的综合体,他对车的理解在里面。
 
  第三,从结果说的研发能力,就是最终的安全性。因为安全性不是想做就能做到。我们私下都在探讨到底有什么东西。
 
  前几天新入职的同事,到日本去培训,看到了日本工厂的产线上,连一块抹布都摆的特别整齐,都是按照规矩放的。生产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一定被严格的遵从,没有随意的东西,因为确实这些很细节的东西才能确保刚才我谈的这个结果,非常苛刻的结果不是随便拍脑袋出来的。这些就更加代表研发的能力。
 
  跟传统的燃油车比,你要有巨大的能力替代它,你怎么提升电池的品质,我认为不是简单的说我今天的体系有什么飞跃,大家知道在实验室很多的性能早就做到了,为什么不能量产?量产了之后质量不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其实系统工程能力,也是研发的实力。这些都是回答你在研发上的问题。
 
  记者:咱们收购之后,团队有没有出现变动?
 
  赵总:确实有一些零星的变化,但是总体的核心团队是非常稳定的。
 
  第一,他是一个日方的团队,员工稳定性高,这也帮助了我们。第二,我们去年接触的比较早,我们一旦签了SPA之后,我们就没有闲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团队之间的合作。加强了核心团队对于这个业务,对于跟远景未来组成新的公司的信心。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没有光等着最后的收购交割,我们早已经做了这些。我们首先的任务就是稳定。现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问:远景有没有在锂电池的上游一些矿产资源方面有布局?
 
  赵总:这个话题应该说从去年开始,进到这个行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开始跟行业内的上游主流的供应商开始坐下来沟通,太细节的就不说了,这方面肯定是有想法的,也已经深度的有一些沟通,会随着我们业务的不断的进步,大家会逐步的看到这些点,谢谢!
 
  问:这次完成对AESC的收购之后,是不是远景所设想的“能源生态圈”已经形成闭环了,业务之间怎么协同的。
 
  丁总:物联网的问题我来回答,其实你们也看到了,远景的战略布局是围绕两件事情来做的,一个是整个大的背景是能源行业的转型,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转型,这是一个大背景。第二个是数字化的转型,为什么提物联网,实际上从信息化技术也好,物联网技术也好,这方面的发展,也是我们更加有机会用数字化解决很多问题。
 
  这两个大背景布局业务板块,在新能源整个价值链,从发电到输电,配电到用电,整个能源系统,或者说从上游到下游都是这样的。横跨整个价值链,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布局。有些是需要在硬件上面布局,有些在软件上面布局。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是结合起来的。
 
  所以电池是一个很必然的选择,因为我们要做整个能源行业的协同,从数字化手段做优化,我们还需要物理的手段。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布局就完成了,还在不断的形成过程当中。电池我们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站,我们有一块积木拼起来。
 
  张总:整个布局还是早期的,跟我们思考的未来能源世界,应该说转型刚刚开始,发电侧这个领域,生产力已经优先了,决定性的力量,大家也看到了风电的成本,光伏的成本。风电和光伏就是新样态,尽管规模上没有取得优势,但是效率上已经是压倒性优势。电池是新石油,在消费端用来取代石油的方式。
 
  所以说经济性要过上三年五年能够彻底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电池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之后,这个会来的更快,因为基本上是消费者驱动的。在发电侧,尽管是分布式能源形态,因为发电侧有很多的变革,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像终端一样的。尽管优势达到了,不能这么快的取代。我们还是很看好在用电侧发出的革命。
 
  问:大概2011年的时候,远景是不是已经看过市面上各种电池的路线了?不管是大到工厂,或者说小到电动车。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选择去买,而是现在?
 
  张总:这个还是要看时间的,做投资也是一样的,做布局也是一样的,春夏秋冬还是要看时间点的,有些是到了收获的时候你可以进去,有些是还在冬天,等到春天再说,这是一个过程。
 
  问:现在资产交割之后,远景在优化这部分的业务,以及降低成本方面有什么计划?
 
  赵总:在这方面这个业务也是从去年开始做的,经过我们仔细的打开,然后跟行业的对标之后,我们看到了非常巨大的成本下降的空间。我们各条线最后分析下来的结果,不光分析的,我们已经开始做的,而且最终的结果很快就会在现有的业务和未来的业务上直接体现,因为这个行业的产业链会越来越成熟,从你的供应链角度,这也是为什么远景收购它之后,能够帮助它更好。这也是日产相信我们接手能够更好,因为中国的优势是最成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且这个工作正在做,很快体现在最终的业务结果上。
 
  问:市面上有一种声音,远景拓展业务是逆向的特斯拉的路径,您怎么评价这个事情?
 
  张总:区别很大的,我们一直是赚钱的,这个是很关键的。远景还有一点是特斯拉目前还没有具备的,是我们的开放性。我们这个智能物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从大的像新加坡,小的像道达尔集团都在用。
 
  我们意识到能源转型不能孤军奋战,你其实是要协同城市也好,消费者也好,大的发电厂商也好,包括石油巨头也好。和远景关系最好的都是石油公司,在这个会议室里面基本上所有的世界大的石油公司CEO和董事长都来过,从沙特石油到道达尔。
 
  我们还是想跟各种的形态一块儿来推动这样变革,这个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是想办法让未来几百万年,我们可以呆在星球上面,看来看去从外面找一个地球这么漂亮的地方真的不容易,这也有一点不同。
 
  我们更入世一点。我们不是谈能源革命,不是说气候变化,难道中国的能源革命是因为太多气候变化吗?先把雾霾搞定了,我们有更现实的任务要去解决。在我们解决这些现实挑战之后,再考虑到几百万年之后的事情。
 
  问:日产下一代的电动车电池会开放给其他供应商,所以AESC到底值得不值得买?再能量密度和成本上真的有优势吗?
 
  张总:为什么中国人要去日本买电饭锅?为什么日本的电饭锅好?背后有各种各样的算法,比如说放了多少水,这个时候温度先加到多少度,维持多少度,过了多少时间,然后用的铁也好,传导器也好,加热也好,怎么从不同的角度,其实大量的是工艺,其实做电池核心就在生产工程上面,核心在工艺上面。
 
  大家说811,我也会说,这个很简单的。但是关键怎么生产811,你的过程工艺,仅电芯制造层面,每一块电芯就具备超过 2 千个数据采集点。对目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把控 生产环节的 770 多个质量管控项目,实现全生产链条数据可追溯、可跟踪。汽车的数据还不断的学习,如果有效率降低,再去看当初生产的这些数据。现在没有一家电池厂是可以做闭环。
 
  第二,制造工艺哪家可以做2000个实时数据?电池往后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哪里?如果蒙着眼睛做811,现在谁不能提做811,中国能做811估计有二三十家。
 
  要了解背后的工匠精神,我们买的不是811,我们是买的这么一个2000人的团队,他的工匠精神,他的企业文化,甚至我希望用这个来奠定以后整个愿景集团制造基因。你知道为什么电饭锅做的好?你想到了其实是软件程序用的好,里面的材料用的好,为什么软件程序和算法,材料用的好?你要再深挖一层,来自于上万次的实验。
 
  为什么他做上万次实验?就是工匠精神,做电池也是一样的。
 
  问:工匠精神最终还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力上。远景811电池是最终成品率特别高,还是成本比较低,还是一致性特别强?
 
  张总:为什么现在45万辆车没有一起着火事件, leaf真的是全球量产最多的一款电动车,但是全球零事故的电池。这不容易的。
 
  我们的投资是文化,很多人不一定理解这个东西,这是中国对日本最大的收购和投资,我们希望有这样的平台。
 
  赵总:我刚才已经说了,就是那块抹布的摆放,都是按照规律,按照方向怎么叠放好的,这是我们刚入职一周,已经在国内大车企做了十年的质量人员看到的,写在周报上,我也给团队分享。刚才张总讲了很多米饭的例子,我觉得都是类似的,成本也好,一致性,这些都是我们要追求的,因为我们要保证电池的市场竞争力。比如说我们谈到了安全,你怎么能做到这些东西。刚才你说的一致性,一致性能保证电池的很多问题。
 
  张总:要做到45万辆车不出一起着火事故,这不是开玩笑的,我们在做海上风电,一台设备五六千万,就在太平洋里面装25个,展开来像一个足球场大,在海上没有一台风机有故障,我看完生产线,一看到2000个数据,我想海上风机的制造没有到这个程度,光别的不说,我把这个精神,把这个规则拿到风电的质量控制上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问:会不会有别的供应商进去为日产提供电池?
 
  张总:尽管我做了极致安全的电池,但是如果不具备成本竞争力,那也是一个挑战。这是怎么把日本好的工匠基因,跟中国的效率,中国的节奏,和中国的市场结合。我们既会成为日产最主要的供应商。如果我是一个采购方,我是希望我的供应链能打开的,会给他更大的压力,让他更好的竞价,价格会低一点。
 
  问: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的纯电动汽车,有没有对远景AESC电池供应量有预计份额,有某种程度或者是共识?
 
  问:解决能源的管理系统问题,有太多根深蒂固的问题。不管是数据,或者是软件,能够打通电力各种关节,现在各个条件上的元素是不是已经完整了?
 
  丁总:国家电网现在推“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个概念,这些东西都是在泛在电力物联网所描述的情景当中都有的。所以从电网公司本身已经认识到这件事情是即将要发生的。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自上而下的,是自下而上的。有点互联网的概念,更多的是要看最终的用户有很大的影响力,主导这个事情。
 
  张总:这个也不能说今天就完整了,就完善了,就像长江从青藏高原发源之后,最后怎么样的轨迹,可能走到云南绕一圈再上去。黄河要在河套走一圈,但是改变不了向东流的趋势。最后这个东西是不断的迭代,不断的撞击,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妥协过程中形成的结果,这个不是构想出来的。
 
  今天我想说电动汽车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或者是电力问题。过去因为石油,经过上百年的建设,开采,管道化、加油站、标准化,问题终于解决了。
 
  今天能源形态发生了变化了。今天大家不买电动汽车原因是什么?太贵了,电池太贵了,占了一半。充电在小区里面不方便。你看跟电池有关系,又跟能源有关系,续航里程不够,跟密度有关系,担心爆炸着火又是安全问题。今天制约电动车行业发展是什么?就是能源问题,电池问题,电力问题。
 
  问:远景AESC之后,生产设备和材料是否会导入国产的?
 
  赵总:我们追求全球最佳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也是在全球最佳的供应链体系内,中国的供应链已经走在前面了,中国的优势、效率也好、供应链的优势也好,跟日本的供应链进行最佳的结合,我们也会享受行业的红利。这个行业红利就会给我们带来成本上的优势,供应链整体的安全,供给都会带来,一定是这样的。其实这个行业逐步发展成熟之后,是整体一个大供应链,因为我们做的是主流电池,也不是很新鲜的东西,这个要自我打造一个供应链体系,那太难了,我们最终在做主流的东西,大势的东西。
 
  问:本身AESC在日本有一套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到中国之后,会不会依托于中国的优势来建立本土化供应链。
 
  赵总:其实不是单独对中国市场,全球是一样的。就像其他的几家动力电池,不是说在中国的电池用中国的供应链,是该用谁的用谁的。
 
  张总:中国的供应链已经是全球供应链了。
 
  问: AESC所有的安全性是建立在锰酸锂技术深耕的基础上,现在在中国落地后,直接上811的项目,未来本身是AESC的战略,还是我们这边的战略考量?未来面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如何在这种竞争当中展现出竞争实力?
 
  赵总:先纠正一下,AESC在很早前第一代第二代电池用的是锰酸锂,但是从2012年开始研发三元的电池。日产开发一款电池,从规划到最后上车,到批量是很严谨的,非常长时间的,为什么要2012年做三元,就是要早去布局,要不断的验证,要几万次。2015年电池已经上车了,但是量产等到了2017年。2017年三元523的电池上车,但不是说2017年才做这个事,是2012年就开始做这个事,这是积累。
 
  问:远景有自己的企业基因和文化,日本AESC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我们怎么做结合和调整?
 
  赵总:我们的文化不冲突,首先我们是技术公司,他也是技术公司,他是更重视在化学体系和工艺上的技术公司,远景从技术起家,我们在数字世界和发电的技术创新上。我们现在的技术团队跟日方的技术团队交流的非常好,我们的基因是一样的。我们都尊重技术,都尊重结果,都尊重验证。首先我们没有冲突,一开始就是融合。
 
  第二个很多东西又是互补的,他强在本身对化学电池理解,做了很多东西。远景的技术优势,首先看了很多的在能源体系的协同,还有我们的数字化能力。未来电池再发展下去,不光电池,任何的行业发展下去,没有数字化强大的支撑,能做的高效吗?能做到有竞争里的产品吗?是很难的。这些东西远景的基因跟他匹配起来更好。
 
  再加上大家问供应链的问题,这些东西又是我们的强项,我们的本土优势,这又是一种融合。这几种融合最终发展,就是我们的竞争力。而且我们现在的融合非常好。我们非常尊重日方的工匠精神,因为电池这个东西确定了就得这样,就得尊重他,就得做好一致性。
 
  怎么确保安全的底线,这个验证是不是真正的成熟,最终还要在车上跑。不是说今天做一个产品,几个实验品,从实验室拿出来,或者一点小批量的东西。汽车行业是最讲究质量体系的,很多的东西做的最好。这个方面我们是非常融合的。而且刚才张总说了,我们要把日本很多工匠精神,不光是在电池上进行实践,或者继续发扬光大,还要对远景传统的风电也好,数据平台也好,都要加入这个形式。而且现在就是刚才我说的这几点,我们也在这么做下去。
 
  问:关于市场开拓的情况,除了供应日产,在国内的市场策略是什么?
 
  赵总:首先我们定位电池走中高端的路线,这跟我们本身的品质是相关的。第二点,我们现在不会盲目的以当前市场结果,就去完全认为这就是未来三五年的市场结果,因为三年后跟现在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会基于我们的战略判断,全球车企一定是我们的战略客户,本土很多有竞争力的车企也是我们的战略客户,我们现在不方便透露具体的细节。
 
  张总:我们是一个中高端品牌,我们不是廉价的品牌。我不知道你买电池考虑不考虑电池安全,如果你考虑电池的安全,我想你可能会成为我的客户。我们以一种对待消费者的心态来做这个品牌。对我们来说电池效率98%和97%差一点问题不大,而这个一致性差一个点,可能未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我们很清楚的诉求对象是那些车的安全性,和车的质量要求高的群体。

  问:未来你怎么看车跟储能这块的结合?您怎么看这个版块商业化或者产业化的时间表?
 
  赵总:这个分两个层面去看,第一个是储能本身我们早就介入了。而且现有的电池在国外来讲,除了动力来讲本身可以作为储能电池,这种案例很多,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车载电池利用,作为储能这块,我们觉得基于数据平台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才是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基础。而且在这之前我们不光这么想,已经开始这样做了,结合现在商用楼宇的储能直接分析储能价值,而且可以直接通过数据来筛选,规避了现在大家讲的重新筛选造成的不经济。
 
  问:未来在整个远景的板块当中,电池板块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赵总:肯定是一个载体,未来是重要的一环。
 
  问:造车新势力发展很快,有些对投资非常渴望,会不会投资一些这样的公司。
 
  张总:不会。
 
  问:未来会不会会寻求一些新的客户,包括头部的新能源的整车制造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张总:这个是必然的。我们需要他,更关键是他们需要远景这样的电池技术和品牌。
 
  问:会不会有一些侧重?比方说围绕着原有的基地,上海或者江苏有一些策略?
 
  张总:这个看我们的客户需求,我们还是以客户为上的布局。
 
  问:会做车辆运营吗?网约车?
 
  丁总:目前没有计划。
 
  张总:中国不缺一家做电动汽车公司,但是中国缺一家能够提供极致安全性和高度智能的电池公司,这个是我们的理念,我们从来不做很多人做的事情,我们做的是很多人不做的事情。或者大家感到有难度、有挑战、有风险。这就回到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
 
  我们十年之前定的这个使命一直是这么做的。我们做的每一步都是解决重大的挑战。因为相信挑战就是机遇。所以看到行业里有重要的挑战告诉我们,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如果网约车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可以研究。
 
  问:远景之前还发布了一款电动汽车,这个是作为我们技术能力的验证吗?
 
  张总:很多时候,即使不去做某些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具备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整合。
 
  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我们做智能风机,里面齿轮箱和轴承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瓶颈。我们可以不去生产齿轮箱和轴承,但是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这一点跟别的企业不一样,如果要整合物理世界,尤其是工业互联网,那必须对物理模型的数字化,和对于物理模型本身要有深刻的洞察。所以有的时候不去做这个事情是抽象的。在物联网这个产业,必须对整个未来智能系统要深刻的洞察力。
 
  问: AESC这样的公司被一个中国企业收购,日方对于核心知识产权转移有没有顾虑?
 
  丁总:核心技术还是要看商业价值。这个核心就是放在谁手上它的商业价值最大化。找到远景是合适的,价值才会更大。
 
  张总:因为最终选择了远景,而且改变了交易结构,变成了合资,其实是有董事会层面的探讨。
 
  丁总:他们有战略思考的。因为放在自己内部,永远没有办法充分把这个价值开发出来,他的成本降不下来,市场也受限,他要找到一个真的可以信任的,觉得可以把这个东西变得更好的对方,可能价值就出来了。
 
  张总:远景AESC这个项目是远景充分学习邻国的优秀文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只是建立在811来说那就太局限了。
 
  问:在收购AESC之前,远景已经有能源物联网平台,在未来这两者怎么样结合,未来远景AESC充电网络怎么样实现物联网化?
 
  丁总:我们是关健词是算法,我们做所有的东西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风机为什么做的比别人好,算法比别人好,刚才张总讲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在算法发力,让性能比别人更好,安全性更。基础上拼什么?拼的是算法,刚才介绍的时候讲了,将来所有的都是拼出来的。
 
  张总:我补充一句,不仅是算法,是把物理模型和数字化,数字模型,模型加算法。所以说一个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核心是算法。但是没有这样的物理世界。
 
  我以后也改一个词 “电化学”,以后不叫“电化学”,以前电和化学的反映,现在的新词是“数字电化学”。
 
  丁总:我继续回答物联网的问题,物联网发挥了什么作用?就是把这些不同垂直领域的物转成数字化,然后通过我们的算法进一步的提升每个垂直领域的竞争力。第二个要打通我们产生业务协同的价值,这是物联网要起的作用。
 
  问:数字电化学生产制造上面如何赋能?生产过程当中,做了哪些数字化的东西?
 
  赵总:我们设计工厂的时候,就会让数字模型更加健全,更加的健壮,因为这个模型本身的搭建不是那么简单的。让它更加的适用于不同的产品,而且关键一点因为能源有了这个平台的基础,我们的协同效应是全生命周期的,不光是生产阶段有很多的数据,使用过程中这个数据如何协同,如何完了之后怎么产生最大的价值,这些数据完了之后,如何又最好的应用到我的研发,帮助我的研发,提升我的研发效率,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这个工厂要实践的。
 
  丁总:肯定是现在工业4.0或者工业X.0的一个示范,大家都来看什么是工业X.0,要到江阴去看。
 
  问:江阴工厂数字化的差别在哪里,亮点在哪里?
 
  张总:这个工厂是运行在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网,不仅是这个电池的生产过程,包括每一个电池离开生产世界之后的使用过程,都会跑在物联网的操作系统里面。这个物联网不仅是为我服务,全世界大量的光伏电池,大量的储能设备,很多风机都跑在这个平台上。未来这个操作系统,会提供给更多的汽车厂家,更多的电池厂商。如果不具备操作系统,很多壁垒没法打通,做数字工厂最大的难点在哪里?不同流程之间的数据打通。
 
  问:把整个车数据完全掌握这个事情,整车企业会不会反对你们在电池里面有这么多的感应器,这么多的数据传输?
 
  张总:我把这个应用提供给车的平台,整车厂可以基于数据开发应用。
 
  问:远景是一家平台公司吗?
 
  张总:这个很难用一个固定模式来定义,如果今天能够被定义,这个行业的转型也基本结束了。这恰恰是大的格局,能源转型刚刚开始,而且我们不仅应用在能源领域,我们是一家智能技术公司,我们首先用智能技术解决人类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能源和环境的问题。
 
  问:电池接入物联网以后,会对电动汽车应用,或者对整个行业有什么影响和应用?
 
  张总:我们让电池变得更智能,管理起来变得智能。你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变成更安全,这样可以更好的选择一些供应链的原材料,可以做到更高的能量密度。然后让它能够更好的融入电网。更好的跟电网进行互动,这都是电池变得智能的价值。我们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
 
  问:无锡新的工厂是不是由日本工厂的骨干过来管理?
 
  张总:是的。
 
  问:有没有一个输入计划,从美国英国抽调多少人过来。
 
  张总:是一个融入计划,不是一个输入计划。我们在中国也会派很多的员工到日本或者美国去。
 
  问: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大概什么样的?
 
  张总:我们更关注电动汽车行业有什么重大的挑战,我们怎么去解决。成为第一第二对我来说不重要。就像我们的使命一样,我们解决了什么重要的挑战之后,感觉到我的存在意义。我想说这个行业真正是马拉松刚刚开始跑。现在电动车的比例,可能存量1%都不到。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块儿塑造,尤其是这个时候媒体有很大的责任。谢谢大家。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