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的问题,中国能源网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邢新会。他表示,中国从“十一五”开始就设立了很多生物质能相关的项目,但是与国外相比,我们在生物质能方面的投资力度还是比较小的。如日本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已有二三十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一系列的储存技术,而中国的储存技术相对而言非常少。
“目前中国生物质能方面的研究比较单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生物质发电比较贵的原因。从科研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生物能源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关键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比如农村的生物质能就没必要按电网的形式去做,假如能做成分散的,减少对电网的依存度,这对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是可以的”他说。同时,生物质能的利用要按照用途选用合适的原料。我们不能指望一项技术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国家应该多投入经费进行技术研发,让市场经济来优化产业。
他表示,生物质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形式,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果资金不够,生物质能的研究者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研发。生物质能源领域在国际上也是刚刚开始,如果这一技术研发领域做不好,那么中国的基础技术就会落后于国外,而目前我们的研发依然十分薄弱。
目前农村分散能源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管理简单。比如冬季温度低,沼气发酵效率就低。而沼气发酵本身是个慢过程,发酵时间比较长,农村的管理水平又比较低,建了很多沼气池,但真正运行起来的却不多。究其原因,邢新会认为还是很多基础性的技术问题没有过关。
他表示,关于生物质能的发展目前一个大的思路是,要做成规模化利用。大规模生产的好处是有规模效应,可以把整个反应器控制的比较好,效率也随之提高。因此,“产—官(政府)学—研”结合十分重要。
邢新会认为,实验室的技术在走向产业化时,一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研究技术,而不是去炒作。政府部门应该在了解技术的基础上再去做一些决策,不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政府决策部门要清楚和熟悉整个产业链的情况,从原料到技术,到最后的市场,应该在哪些环节做怎样的支持,政府都应统筹考虑。同时,企业应积极的去了解技术特点,能解决什么问题。政府将规划和设计做好后,技术自然就从实验室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