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天威集团旗下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天威新能源)宣布成功收购美国太阳能原材料供应商Hoku Scientific公司(下称Hoku),这被一些业内分析人士视为中国光伏行业低谷期“令人振奋”的资本运作。
2011年5月20日,在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对17家央企的审计报告中,天威新能源收购Hoku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在当年,这桩收购原本是为掩盖巨额交易损失不得已而为之。据审计署披露,隶属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下称兵装集团)的天威新能源于2008年3月未经慎重决策,与境外某公司签订10年期、4.68亿美元购货合同,并已预付7900万美元(约合5.13亿元)货款。
2009年,该境外公司濒临破产,无法履约,天威新能源便以债转股方式控股该公司,并又投入近1亿美元(约6.5亿元)。但因项目后期投资缺口巨大,截至审计日仍未能建成达产,前期1.79亿美元(约11.7亿元)投资面临风险。
据记者从接近收购的权威部门获悉,这桩收购报至国家发改委时,曾有部门提出反对意见,并启动对收购项目的调查,但未能阻止收购。
Hoku“画饼”
审计署报告当中提及的“境外某公司”即Hoku。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到,Hoku公司2001年3月在夏威夷注册成立,主业是燃料电池、光伏组件安装,2005年8月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2006财年,Hoku(HOKU.NASDAQ)净亏损134.4万美元。上市至今,从未盈利。
2006年5月30日,Hoku宣布进入太阳能及多晶硅行业。2007年5月,Hoku开始在美国爱达荷州建设一条预期总投资4.09亿美元、年产4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一期计划至2010年3月投资3.35亿美元,形成产能2500吨;二期计划至2010年底投资7400万美元,最终达到4000吨多晶硅产能。
一位参与过对Hoku公司评估的专家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透露,为了发展多晶硅,Hoku聘请了三位在多晶硅厂有生产经验的退休人员任生产技术顾问,并请来曾在美国三菱多晶硅厂工作的人员进行项目设计,对外号称要建设全球一流的多晶硅生产线。
作为一家美国创业板上市的小企业,Hoku的资金实力非常有限。公司上市仅筹得2100万美元(约1.37亿元人民币)。截至2007年6月底财务报表显示,Hoku总资产3783.90万美元,年收入不过536.80万美元(3489.20万元人民币)。公司工作人员不到20人。
但那是在太阳能概念正如日中天的时候。还在工厂筹建阶段,Hoku就签署了约19亿美元的生产订单。签约客户包括日本三洋电机、德国Solar-Fabrik及无锡尚德、江苏林洋、江西晶科、上海艾力克新能源等中国光伏厂商。
2008年,随着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多晶硅市场需求急剧扩大,价格一度从2002年的10美元/公斤暴涨至500美元/公斤。光伏企业为了规避原材料涨价风险,普遍与上游厂商签订长单。无锡尚德、江苏林洋、江西晶科、上海艾力克新能源等都与Hoku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多晶硅长期采购合同。其中,江西晶科的采购金额达2.98亿美元,无锡尚德的采购金额更高达6.78亿美元。Hoku建设多晶硅厂的资金,主要就来自于这些长期订单支付的定金。
不平等合约
在Hoku的客户中,天威新能源是惟一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其母公司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威集团)由原保定变压器厂转制而来,2002年开始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
2007年,兵装集团全资收购天威集团后,在成都双流县投资72亿元组建了天威新能源,生产和销售太阳能下游产品晶体硅硅片和光伏相关产品。
2008年初,多晶硅价格狂飙,一天一个价。“天威新能源急着找原料,听说Hoku将建一个大产能的多晶硅厂,又看它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无锡尚德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都签了约,没有仔细调研,立马也签了协议。”一位曾经接近天威集团的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