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整体仍处在产业化发展的导入阶段
产业化的导入阶段是指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形成阶段,主要包括研发、产品化及商品化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整个产业基本处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时期,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以及一些研究机构的科研和企业的加入。
新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十二五”也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国内外市场强势拉动下,凭借国内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但整体来看,中国还处在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导入阶段,尚未进入产业化的发展和稳定阶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新能源产业研发投入大、风险高,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投入,产品推广应用初期成本较高;同时,新能源产业又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能源安全,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产业化又具有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盈利为目的、实现规模经营等基本特征,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更要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性作用。
中国新能源技术发展与成本
将生产成本降低到合理范围之内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条件之一,近年来,依托技术进步,中国各类新能源利用形式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各类新能源利用形式的产业化进程。
以风电为例,在风电的投资成本中,风电主机的成本约占70%左右。2008年,我国风电机组的主流国产风机的平均价格为6500元/kW,随着国内整机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风电主机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制造成本也不断降低,从2008年到2009年,风电主机造价降至5500元/kW,从2009年到2010年,主流机型的报价进一步降至4500元/kW左右。
对于风电的发电成本,目前我国最新颁布的四类风资源区上网电价在0.51~0.61元/kWh,成本约在0.4元/kWh左右。随着风电设备单位投资水平下降、风电场选址水平提高以及风电机组利用率及效率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风电成本在目前的基础上还可以降低20-30%,风电发电成本预计会降到0.3元/kWh左右,从而基本具备和火电竞争的优势。
但就目前来讲,国内新能源的利用成本相对于传统能源并无竞争优势,仍是以依靠政府补贴为主。以新能源发电为例,只有风电和核电接近传统的火电发电成本,但风电和核电的建设成本都远高于传统火电的建设成本。即便是技术相对成熟的沼气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依靠政府补贴。
我国各类发电能源主要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注:以2009-2010年相关数据为参考
中国新能源产业化道路
新能源产业能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关键要看科技进步,是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根本促成产业化,而纯粹依赖政策补贴推动的单纯产业规模扩张的根基是不稳固的。产业发展初期的政策扶植目的应是培养基于技术进步的核心竞争力,即将产业做强,而不是为了将产业扩张到多么大的规模,规模经济是以技术成熟为前提的,没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规模只可能是“不经济”。
我国风电产业的技术发展和规模扩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本问题,但并没有夯实技术基础,才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对于风电这样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成本已经接近传统能源利用形式的新能源产业,应重点解决低电压穿越能力等关键并网技术,突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稳步扩大规模,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
而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应借风电的前车之鉴,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合理扩张产业规模。首先应通过技术进步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类似于大规模并网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等可能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中国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乏资金,也不仅是因为产业规模的太小,而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即便是实现规模化,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产业化。推进中国新能源的产业化,必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的能源,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不能套用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来推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环节延伸,中国新能源的产业化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