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是中国最浅的内海,更新能力有限。环渤海经济圈又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群,人口密集,一旦渤海变成“死海”,危害深远。专家指出,在此次漏油事故前,渤海水质就已经受到污染。渤海属于内海,水流的交换能力较差,受污染后恢复时间长,需要耗费更大的修复成本。另外,内海海域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紧密,受到污染后对当地生态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重化工产业布局沿海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此前在青岛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的问题,并存在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的问题。
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近期规划建设了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项目,其中青岛石化大炼油项目一年可实现100亿元税收;仅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就有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75个,总投资5182亿元,天津南部中石化天津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后,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00万吨;在河北曹妃甸,千万吨级钢铁项目也已建成投产。
可以看出,即使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临港产业也没有降温的迹象,钢铁、石化、制浆等大进大出的产业,加速向沿海地区布局,这为环渤海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使这一地区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重化工比重较大,资源环境较为脆弱。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顾朝林指出,目前环渤海地区的钢铁制造业所占比重非常大。钢铁行业是重污染、高能耗行业之一。 环渤海地区是我们国家新兴的能源基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以及冀东油田都在环渤海地区。冀东油田以稠油为主,不适宜远距离运送,就地布局石化产业肯定会加重污染。此外,环渤海地区还是煤炭转运的集中地。现在从营口到秦皇岛、唐山、曹妃甸、黄骅港,都成了山西煤炭的转口地。环渤海一些地方借机发展煤化工,这又会产生废水废气等污染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产业集中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