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5188米的"蛟龙"号本月将从东太平洋海域凯旋,与此同时,国际海床管理局近日批准中国政府对非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底金属矿藏进行勘探。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这将是中国深海勘探计划的两个里程碑。
"蛟龙"号明年或将冲刺7000米深潜纪录。这将有力提升中国对深海资源的勘探能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汪品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他主持的一个经费总额达1.5亿元的研究项目明年将利用"蛟龙"号在中国南海进行海底可燃冰的勘探工作。
中国起步虽晚但前景广阔
汪品先表示,国外在几十年前即开始相关研究和设计,中国近年来才开始涉足深海勘探,相对起步较晚。
"中国的航海事业发展较晚,和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虽有个别技术基本达到先进水平,但是总体差距很大。"中科院院士李廷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
不过,中国正在加快发展深海勘探技术。"蛟龙"号此次海试的区域,源于中国在2001年获得了国际海床管理局准予在位于夏威夷和北美大陆之间海域勘探矿产的权利。在此以后,中国一直在深海勘探领域表现活跃。
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最新核准了中国大洋协会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使中国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开发该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
"蛟龙"号海试成功,将在现阶段中国深海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汪品先主持的南海可燃冰勘探项目将是"蛟龙"号第一次正式执行勘探考察任务。可燃冰被视为石油、天然气最佳的替代能源。但它埋藏于海底,开采难度较大。中国曾利用从外国租借的钻探船获得可燃冰样品,而明年有望利用"蛟龙"号再次获得可燃冰样本。
曾参与南中国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我国大洋热液调查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教授苏新告诉记者,"蛟龙"号成功下潜至5000米海域,对中国进行海底资源勘探的意义非常大。如大洋热液活动区海底大量的"黑烟囱"、"白烟囱"喷出的流体富含各种矿物质,但是在海底勘探过程中,如果没有精密器械的协助,难以进行精确取样。借助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科学家可以近距离观察复杂的现代成矿作用现象,进行对烟囱口及周边流体、矿物和生物的原位保温保压取样等复杂样品采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