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率为90%。2004年,也就是《可再生能源法》颁布的前一年,这一数字仅有10%。
在7年的时间里,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开始,我国风电装机每年翻番增长,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均居全球第一位。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3家企业新增装机容量进入全球前10位。
丹麦知名咨询机构MAKE发布调查报告说,“中国厂商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全球风电产业的格局,预计2011年到2016年期间,中国市场将占据全球市场装机量的38%左右。”
在全球的视野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圈可点:
第一是规模 “十一五”时期,我国风电装机连续6年翻番增长,从2005年底的120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底的4230万千瓦。先后超越欧洲传统风电强国丹麦、德国和曾经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成为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国家。
2010年,华锐风电新增风电装机容量438万千瓦,占全球市场份额11.1%,排名全球第二位;金风科技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73万千瓦,排名全球第四;东方电气排名第七位。这3家企业也占据了国内市场将近60%的份额,反映了我国风电设备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态势。
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已从一个相对落后的产业跃升至全球有力竞争者的位置。单位千瓦造价也已从“十一五”初期的7000元左右降到4000元以下,降幅达40%。风机关键零部件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包括风机叶片、齿轮箱、轴承、电机、变频器等关键零部件,在国内都有生产厂商。
第二是技术 通过高起点引进再创新,我国风机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兆瓦级风机的技术垄断,目前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湘电、明阳等7家企业都具备了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能力;建设了高水平实验室和测试平台、培养专业风电技术人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风机叶片、机架、轮毂、罩壳等都具备了自主生产能力。
海上风电是风电行业最前沿的领域。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建成了欧洲以外的全球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并已成功并网发电。这些风机由华锐风电生产,该企业也已经开发出了国内首台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这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技术领先的电网友好型风电机组,使我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生产单机容量为6兆瓦风电机组的国家。
几乎是从零起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原因何在?
首先是时势使然。在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因技术较成熟、经济性较好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探明,我国风能总储量达32.26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10亿千瓦,大于水能资源储量。同时,我国有较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发展风机制造业的基础较好。
其次是政策支持。200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风机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大门。
同年7月,作为配套政策出台的有关规定要求,从2006年开始,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未满足国产化要求的风电场不许建设。随后,我国先后发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通过风电全额上网和税收优惠、直接补贴等政策推动了风机制造业的大发展。
再次是各方努力。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前10名的企业新增容量达到当年新增容量市场份额的87%。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资本投入,国内风电机组普遍采用当今世界主流技术,单机容量显著上升。一些中西部地区也凭借风电的大发展,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专家表示,未来我国风电制造业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由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转变,产业发展要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力发电量转变,从集中大规模开发向大规模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转变,从以陆上风电为主向陆上和海上风电全面发展转变。这意味着,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将由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转向更加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将在更加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中逐步规范和解决制约风电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目前我国风机制造业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仍需依靠国外产品。“十二五”时期,攻克轴承、控制系统、交流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难关,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此外,须抓紧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网络。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华锐风电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建立子公司,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企业也不断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未来,全球市场战略应在中国风电装备企业发展战略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