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打造伊利、蒙牛、小肥羊、河套酒业等知名品牌,带动当地的农牧民脱贫致富。其实除了这些企业,内蒙的驰名品牌还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鄂尔多斯,草原兴发、仕齐、鹿王等21个,他们都是内蒙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领头羊。不过,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有丰美的草场、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农田,还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著名的大沙漠,总面积达 15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0%多,过去风沙一直是内蒙古草原上最严重的威胁。
2006年春季,发生在北京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卷起数万吨黄土从天而降,北京市民编出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当时情景:“早晨一觉起,黄沙铺满床;北京沙尘暴,可惜非黄金。”
据气象部门报告,当时的大风有7级左右,恶劣的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一个小山村,名字叫做草垛山,位于内蒙古察右中旗辉腾锡勒草原深处,值得一提的是当北京刮起7级大风的时候,这个草垛山村就在风口。
村长:“我们这儿有句俗语,一年四季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天刮到冬天,一年四季就这么天天刮风,一点办法都没有。”
几乎没有人喜欢这样的大风,因为它成了一个灾难,但是当记者在辉腾锡勒草原采访时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里有一群人对大风情有独钟。
张剑:“我喜欢风,特别是3级到9级风之间。”
34岁的张剑是在1999年来到辉腾锡勒的,他冲着大风而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制服风,让风为我所用。
张剑:“因为我们风电厂吃饭就靠这段风,这段的风力来吃饭,所以这种风对我来说越多越好。”
张剑所说的风电厂,是我国北方风力发电的起源地,1999年,28岁的张剑出任辉腾锡勒风电厂厂长,带着26个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干就是8年。
张剑:“这是可再生能源,因为咱们的风能资源在内蒙地区来说是非常丰富的,它每年可以利用的风能整个在全国来说都是名列前茅的。”
张剑和他的26个同事生活得很艰苦,工作中最大的乐趣就是检修风车时,驾驶着汽车在草原上驰骋,这就是风车,从地面到最高处正好是100米,相当于普通楼房33层高,风力发电就是从最顶端的风轮开始的。
张剑:“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风轮,它吸收风能,通过这个齿轮箱转换为机械能,再到这个发电机转换成电能。”
张剑告诉记者,风车的作用之大让人无法预想,1996年,辉腾锡勒风电厂在这里建成第一个风力发电机,如今,这片草原上每天有近100台风力发电机在不间断地转动,它们一年的发电量已经达到1亿3千度电左右,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中型城市一个月的用电量。
张剑:“就咱们用一个普通居民用电,一个月可能用100度电,我们这个就可以供130万户居民用一个月的电,要是按一家三口的算,就在300万左右,300万人口一个月的生活用电,可以解决。”
在一片蒙古包前记者看到一个小风车,工人们说,这是早在50年前,当地村民使用的最古老的风力发电机。
“同时供一个电视机和一个照明,仅此而已,它就是能量非常小。”
辉腾锡勒的风力发电,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风为电,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还让这个远离人群的村庄发生着变化,风电厂没来之前,这里没有路通向外面,偶尔有辆车来村里人都会觉得很希罕。
“来了个吊车,让我们一伙人都在看,啥家伙这轱辘这么多呢,都没见过这个东西。”
风能成了一种时尚,一个风景,一个个白色风车出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农牧民利用风车和无垠的草原兴起了一个新的产业。
“原来我们的旅游点只有一家,现在从这个风机,现在有个13、14家旅游点,旅游点开完了以后,我们村的牧民,我们家家赶着马车去拉客人,一年也能挣个四五千块钱拉马车。”
董国胜是草垛山村的村民,如今他是村民最羡慕的人,风电厂建在他们村子之后,也向很多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如今董国胜已经成为辉腾锡勒风电厂检修班主检,每年可以领到一万六千元钱的工资。
“一个普通农民,现在搞到高科技的技术,对吧,干的都是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