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记者主办,寰球汽车传媒和欧多瑞汽车研究机构鼎力支持的"2011全球汽车媒体峰会"在成都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这是中国汽车行业史上由中国汽车主流企业领袖与中国及全球主流汽车媒体领袖共同参与的的媒体峰会。围绕“与世界为缘”这个主题,12家全球顶尖汽车媒体主编、10家中国实力派汽车掌门人坐而论道,64家国内外主流汽车媒体全程参与,一起探讨国际视野下中国汽车的发展之路。
记者: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否到了转型的拐点?
徐晨华:转型的概念其实很广,我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吧,一是从国内生根,二是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我感觉中国自主品牌确实到了很关键的时刻,合资企业品牌的产品价格不断下压,以中高级轿车为代表,现在中高市场价格已经下降到了16万多,包括凯美瑞都是,你想想,凯美瑞都卖到了16万多,那作为自主品牌,能卖到15、16万吗?那我不如买凯美瑞好了,消费者是很精明的。国内的车型技术、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到了一定层次,现在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技术稳定性得到提高,还有一点很重要,品牌议价要提高,他们这部分的压力其实特别大。
能看到现在所谓自主品牌卖的价格……说好一点,在六七万左右的区间可能相对来说有点利润,其它的利润可能特别薄。
记者:您刚刚提到的六七万的区间,合资车现在也开始往这个区间做了,甚至新赛欧甚至到了五万多,四万都可以,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中低端车型可能更难做,毕竟它的中高端车型比较少。
徐晨华:没错,所以说是“内忧”,内部面临很多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竞争市场,他们作为本土资源在其中,首先的目的应该是把国内做好,如果中国这么不成熟的市场你都做不好,去了国外肯定也做不好,这是一点。
在国内我个人觉得它面临转型关键期,在国外也是如此,现在有一种压力,他们希望两条腿同时走,而且国内有些企业探索性地走的不错,比如长城,在一些区域性市场上的试探还是不错的,还有比亚迪,他们都在不断尝试,他们不希望落后于国内企业,但这也是很大的问题,这些企业在国外市场面临的技术压力是非常大的,不存在品牌的问题,更多还是质量可靠性的问题,所有本土的自主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
国内自主品牌本身又比较喜欢在内部作比较,比如在巴西市场、在俄罗斯市场,所以我个人觉得也是到了拐点,但这部分还没有那么急,更迫切的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压力更大一些。
记者:您认为制约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徐晨华:我觉得更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让中国消费者接受它的车型,尤其是接受自主品牌中高端的车型,他们很困惑,能看到目前所有的自主品牌里,包括10万块钱以上的车型,能够卖得好的真的不多,如果严格一点来看,像荣威,包括奔腾,狭隘一点地看,我觉得它都不一定算是自主品牌。包括资本运作比较好的广汽红旗,其实他们做得也很辛苦,很多技术都是……所谓的通过苹果模式来运作,实际根源还是来自于自己的根基、底蕴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比较大。
记者:您认为发展新能源能否帮助自主品牌“弯道超车”?
徐晨华:实际我还是比较支持新能源,包括各种各样新能源车的发展,原因来自于石油,石油短缺是必然的,虽然现在油价小降了一点,但我个人觉得在明年年内突破10块钱是很正常的,今年马上要到了,我觉得在明年年内应该会突破10块钱,如果改天石油价格达到20块钱,我们就会觉得对新能源车的需要更迫切了,因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和油价有密切关系,如果油价价格涨得非常快,那新能源车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快,因为市场会更加接受。
短期来看,新能源车的成本和规模化是相对应的,如果它的规模很大,那它的成本就能降下来,老百姓更乐于接受,比如目前全国只有两万台新能源车的销量,也就是说只有两万个消费者愿意去接受,他们考虑更多的不是油价贵,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呢?比如油价飙到每升20块钱时,可能很多人会愿意多花5万、10万元购买一台新能源车,而现在来看,多花8万元左右就可以买一台新能源车,包括混合动力车,这样会大规模地推动新能源车的普及,跟油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假如油价未来十年内还是持续在10块钱以内,我想新能源车还是发展不起来,因为它还是不成熟,作为我、作为你,我想都不会选择,因为没什么优势,而且很贵,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实现全球化还要多久?
徐晨华:这让我想起了比亚迪说它要在2015年时做到全球第一,其实这没有什么好笑的,王传福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好在现场,绝对不是随口一说,实际他们还是经过了既简单又复杂的市场分析,只是他个人比较乐观一点,或者说太乐观了,他是很认真地说比亚迪要在2015年达到全球第一,比亚迪都有这种想法,实际上除了比亚迪以外,国内不少企业可能都有这种想法和野心,只是他们没有说出来而已,可能因为他们在体制内,不方便说,我觉得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快,要看这个汽车产业未来往哪方面转,我觉得目前它有一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有一半在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转,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产品就是汽车,技术瓶颈不会特别高,如果往这方面去转,某种程度上会加速中国汽车企业成为丰田、本田这种全球性车企的脚步,中国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劳动力的低成本,我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了,一是涉及到汽车产业的话题,第二还涉及到未来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现在很多问题还不清晰,是现在这样的汽车?还是有些企业现在展示的“未来汽车”的概念,那种车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如果是这样,中国汽车企业离那个年代可能很遥远,但还是按照比亚迪这种企业的模式来操作,大家就是需要简单的车型,短期来看油价不会特别高,这时中国出现全球汽车集团的机会就会更大,来得也会更快。
但假如有一天我们发现油价每升30块钱,中国汽车某种程度来看需要改变的东西可能就更多,机会更小,我是比较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