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10月30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在京联合举办2011中国国际气候变化论坛。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论坛上表示,目前气候问题演化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3.5万亿美元,或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
全球碳市场渐成气候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排放空间已成稀缺资源。联合国近期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至创纪录的2430亿美元。而碳交易市场正日渐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气候融资渠道。几年时间,全球碳信用交易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419亿美元。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2011中国国际气候变化论坛上表示,在《京东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碳交易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只是尚未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规则。“欧盟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制定出了一些规则,但是没有得到美国的承认。美国纽约碳交易所采取自愿方式进行碳交易,成本大约是0.25美分/吨。”
刘燕华对今后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判断是——碳交易市场的具体规模将取决于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大小。
“假如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对化石能源需求量相对减弱,碳交易增长不会那么强烈。反之,假如今后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重重阻碍,化石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碳交易增长会较快。”刘燕华介绍说,之前世界银行预计,全球的碳排放交易额到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而最新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会达到3.5万亿美元,或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截至2011年10月17日,在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共3534个,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及非洲地区。项目主要服务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领域,农业、林业项目尤其受青睐。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及东北亚首席代表爱德华史密斯则表示,温室气体的排出主要是对能量的消费,特别是制造业,制造业占全球能耗30%,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占36%,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占50%。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
行业减排机制或将成新趋势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离真正融入碳金融交易市场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认为,在行业层面设定具体排放目标,然后将国家层面的目标与各行业部门的具体指标结合起来,转化为各行业的减排目标。行业部门减排审批程序更加简化,交易成本也更低。因此,在我国实行行业减排信用办法比清洁发展机制或许更具有可行性。
“采用行业减排信用方法,企业进行碳交易有多种形式,可以在联合国注册核准,也可以通过其他国际合作方式。由于该方法是确定行业的整体减排目标,所以不用像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一样,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去确定具体项目的真实减排量。”姜克隽说。
他以电力行业举例说明:国家发改委可以成立相关机构来管理,制定整体原则,而电监会和中电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则可以做MRV(测量、报告、核查),各个电力公司则根据确定的减排目标进行碳减排和交易。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已经规划首先在电力、水泥和交通行业推行该机制。“我们与国内几大电力集团进行了会谈,企业还是非常积极的。相关部门应尽快推动该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姜克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