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经开区凤城十路的西安久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个从事风电产业的企业令笔者颇感意外看不到大规模的生产车间,看不到标志性的风机叶片,甚至也看不到与之配套的电机部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繁忙运作的计算机和一个个心无旁骛的研发人员。总工程师霍连文说:“我们在西安的主要业务就是科技研发和总部管理,生产车间则在千里之外的鄂尔多斯。”三年前才进入风电领域的西安久和能源,而今已拥有技术专利19项,其参与项目获国家“十二五”863计划批准立项,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久和能源就掌握了2MW高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风电产业科技创新的新锐和“风行者”。
民族企业“试水”风电
久和能源投资方盾安集团是一家浙江企业,从弹簧起家,二十余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产业覆盖机械制造、民爆化工、房地产、农业、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
2007年,盾安集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目光瞄准了更具战略意义的风电行业从风电场建设、风电部件生产到机组总装,盾安集团决心全方位介入。
2008年初,盾安集团在西安经开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成立了风电机组总装企业久和能源,而西安久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则被赋予总部管理和科技研发的重要职能。
“把技术研发放在西安,主要是考虑到,西安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高端技术人才多,检测、试制、设计等研发成本也有优势。”谈及选址初衷,总工程师霍连文认为,来自市场、人才、产业、政府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已超出了企业当初的预期。
目前,西安经开区内的金风科技、捷力电子、永电电气等风电企业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样一个集中、分工、互动、协作的产业环境,往往能够催生企业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创新、共赢。”霍连文表示,区域内的好几位企业老总都是自己当年在西安交大求学时的同窗好友,他们除了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之外,还时常在工作之余沟通交流、感受生活的惬意。得益于西安的科技人才优势和经开区风电产业资源的日益集聚,2008年底,久和能源很快就完成了40多人的创新团队组建,同时也确立了 “以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全面进军风电产业的发展路线。
吸收消化中掌握技术主导权
“很多人都认为国内风电产业没有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的命脉总掐在外国人手里。民族企业如何破解?”当笔者抛出这个疑问时,作为在风电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工程师,霍连文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欧洲国家做风力发电研发用了几十年时间。早期,把风机在风场上立起来,设置上百个传感器,不断测量叶片、塔桶、机舱及各部分载荷情况,最终在设计中反复完善优化。目前,国内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同时也没有必要再花几十年重走别人的老路。因此,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牢牢把握核心技术主导权。”
正是这个“自主+合作”的模式,成就了惊人的“久和速度”。2008年初,久和能源根据国内风场特点及电网配套要求,提出了高速永磁技术路线,同时确定了包括叶轮直径的大小、传动方式等关键技术一整套的方案。2009年3月,霍连文带着西安久和能源一整套技术方案,赴欧洲寻找风电设计公司。
凭着熟悉的行业人脉,霍连文终于找到一家有技术实力、但国内知名度并不高的德国风电设计企业。“当时我们选择设计公司时颇费心机。之所以没有选择那些所谓的热门公司,是因为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已经热起来,把欧洲的风电设计公司要价炒得很高,如果再找他们,不但要排队,而且价格上也不划算。”
确定技术路线,将欧洲用材标准国产化并规范设计指标……在这一系列产品研发过程中,久和能源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比如2MW风电机组设计就是两种机型,一个是适用于二类风场的87米叶轮直径,一个是三类风场93米叶轮直径。其中包括叶轮直径的大小、传动方式等都由我们来定。”霍连文表示。
关于风电设计技术的先进性,霍连文的见解非常独到。“最早做风电,我也非常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但经过多年实践后反思,我认为风电设备可靠性才是第一位。久和能源的研发理念就是用最成熟的技术,做最可靠的产品。”风电产业创新的“风行者”
合作启动后,德国设计公司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850k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然而,德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并不能直接用于风电机组的生产制造。
“中国的风场与欧洲的风场情况不同,风速高、温度低、风沙大。德国设计公司提供的图纸还是按照欧洲的风场情况设计的,放到国内肯定"水土不服"。” 霍连文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久和能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组建了强大的本土化技术研发队伍,既有在风电行业工作多年的教授级高工、高级技术人员,又有熟悉国际前沿技术的年轻博士和硕士。在这支专业团队的技术攻关下,不到7个月完成德文技术资料的消化、吸收、转换和样机试制,又用3个月完成23台机组制造并于2010年7月成功并网发电。
40多人、293天的紧急攻关中,久和“风行者”的战斗能力充分展现,同时也成就了两项全国第一:一个是从技术开发、组装成品到风场安装总进展周期最短;另一个是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从安装调试到并网发电、机组通过240小时运转测试总用时最少。
在久合能源看来,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实现从引进技术到批量生产的成功转化,“自主”二字成为关键。“我们的风场在内蒙,冬季气温极度寒冷,我们就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把德国公司原来零下20度环境的设计方案,提升为零下40摄氏度的标准。”
850k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过程中,久和能源非常注重企业的技术主导权。“准确的讲,久和不是完全引进,而是联合设计。我们提出高速永磁技术路线,只是借助德国公司的"外脑"设计,因此,我们拥有百分之百知识产权。”
久和能源“自主研发、联合设计”的模式得到行业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认可。2011年3月,他们参与的“智能电网岛屿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作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截至目前,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久和能源已申请专利19项,被评为“西安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陕西省知识产权托管工程试点园区”首批试点企业。
做好风电产业“大文章”
去年以来,我国风电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风电机组价格已出现大幅下降。
面对这一形势,久和能源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从国际市场看,中国制造还是具有比较优势。我国起初发展风电产业时,国外设备每千瓦价格是12000元,有了自主产品后的2006年,每千瓦装机设备价格为 9000元,现在大概为3500元。”
“风电是清洁能源,相比于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其他的清洁能源,风电的优势更大。” 谈及风电产业的市场前景,霍连文非常有信心。“发展清洁能源,是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清洁能源还占不到总能源的8%,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国家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减排承诺,要达到15%的目标,风电产业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作为久和能源的投资方,盾安集团已将西安经开区作为其布局风电产业的重要基地。在设立西安久和能源公司的同时,他们还投资1亿元建设了西安盾安电气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电机制造,2010年产值规模已达1.13亿元。
“风电设备研制关键在于技术集成,涉及机械制造、电力传动、电机和自动控制等诸多领域,对产业的带动效应明显。”霍连文认为,西安地处中国三大风场地理中心,发展风电装备制造、研发及相关产业的优势非常突出。而作为陕西省风电装备产业的重点园区,经开区已先后引进了金风科技、中国北车等一批知名风电企业入区,产能规模迅速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化态势日益明显,盾安集团将借助这一平台,继续做好风电产业的“大文章”,久和能源无疑将成为奔跑在最前沿的引领者。后记
2009年,当国内风电产业出现“井喷”时,很多业内专家就质疑我国的风电产业有没有核心技术?作为风电产业的新军,久和能源在成立之初就把掌控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的发展之本,并巧妙利用“外脑”,在短时期内完成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当人们以产值规模、纳税额、促进就业等作为衡量企业贡献标准的时候,久和能源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风电企业,却依靠“自主研发、联合设计”的创新模式,在国内风电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核心技术”环节不断取得突破。而正是这样一批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己任的民族企业,才成就了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