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停产了。”
“上周还发着电呢。”8月21日,王女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次具体什么时间停的,我也不知道。我前几天没来,但至少有两三天了。”她说,“现在停产,公司里也没什么人。”
王女士所在的江苏兴化中科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公司”),总投资额2980万元,装机5000千瓦,于2005年9月投入试运行,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秸秆气化发电项目。然而,这家被列入国家“863”环保示范项目的纯生物质电厂,自去年10月份后,就陷入了断断续续的停产中。
不能承受之重
中科公司位于素有“全国传统农业大市”之称的江苏省兴化市,由兴化苏源集团、广州中科华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戴窑镇政府于2003年共同投资兴建。工程采用“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以谷壳、木屑、稻草等多种生物质为原料,2006年6月正式投产运行。
“根据投产初期的情况分析,机组每天要‘吃’进100吨谷壳等生物质,产出电能10多万千瓦时。如运行正常,一年可发电4000万千瓦时。”8月27日,中科公司总经理彭美树告诉本报记者。
但公司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停产了,“运营一年多来,总发电量只有约800万千瓦时。”彭美树忧虑重重,“发电机组投产运行以来,企业一直在亏损,每月亏损从5万到10万元不等,算下来公司已经亏损100多万元了。”
谈及原因,彭美树分析道,首先,江浙地区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使得秸秆收集、仓储相当困难;其次,原料价格上升。2003年立项调研时,稻壳只有2分半一斤,现在最高已涨至1毛4;此外,电厂还没能充分利用排出的热能和秸秆灰。
“不过,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电价。”彭美树说,“目前发电成本是每度0.72元左右,而电网的收购价为每度0.585元,我们未能完全享受到每度电0.25元的政策补贴。同时,在税收方面也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亏损再所难免。”
“中科的问题也是国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8月23日,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一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已拥有35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总装机达15万千瓦的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生产一直保持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总发电量已超过3亿千瓦时。
与中科公司相比,“国能只是在部分优惠政策上略有不同,以及在原料的收、储、运方面做了大量坚实的工作。因此,自投产以来,并未出现原料供应短缺现象。”尽管如此,该人士向记者坦言,“按照目前政策,电网对国能所生产电量的收购价,也低于成本价。”
还需政策解围
“中科公司的被迫停产,只是目前普遍陷入困境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林以达8月22日对本报记者说。
“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产业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些项目没有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没能建起完善的原料供应系统,没能预测到未来市场变化,运作效率不高等等。此外,“还有国家的优惠鼓励政策不到位,”林以达强调。
有专家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物质发电产业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日前,记者在一份递交给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的资料中,看到四个醒目的“迫切恳请”:迫切恳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生物质发电产业链”;迫切恳请“调整上网电价,增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存能力”;迫切恳请“完善财税政策,提升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竞争力”,以及迫切恳请“推行绿色电力配额制度和认购制度”。
上述国能内部人士告诉记者,“0.25元/度的鼓励性电价补贴政策已不能满足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需要。生物质发电不是小火电,与燃煤机组的标杆电价无法相提并论。燃煤机组的标杆电价是在原有煤电电价基础上,综合煤炭的价格和运输距离等多种因素制定的。而生物质发电的燃料不是煤,所以,燃煤机组的标杆电价不能正确反映生物质发电的特点。”他认为,“假如上网电价补贴能达到0.4元/度以上的话,生物质电厂将扭亏为盈”。
据悉,中科公司准备投资600万元进行技改,主要对燃烧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但如果国家在生物质电力收购价格和新电能税收方面的政策不及时跟上,这样的投入依然是杯水车薪。”彭美树说。
国能相关人士也表示,“生物质发电的成本已经没有多少可下降的空间了。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时间。目前,企业要想盈利,或者起码不亏损,唯有希望国家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据林以达透露,国家发改委也已经意识到了“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一开始投运就面临亏损乃至活不下去”的问题,目前正在做相关课题的研究,预计不久后就会有具体的规划建议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