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美好自然保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匮乏,使用率低下,技术滞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突破能源瓶颈,实现传统能源的合理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并举,使得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进,不断推进技术研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正确认识我国能源问题
第一、能源短缺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发展的症结。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性极强,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重工业快速扩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分依赖。这表现在:一般性短缺,即传统能源在经济快速扩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短缺,诸如石油短缺与煤炭相对富裕并举;传统能源相对富裕与新能源短缺同时存在。就传统能源而言由于在开采过程中大量的粗放型经营与浪费,使得能源的开采周期大为缩短,煤炭、石油储采比降低,因此如何在所谓能源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改变能源短缺的关键问题。
第二、能源外部负效应扩大促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恶化直接与工业化外部效应相关,特别是能源外部负效应增加有直接关联。针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巨大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尤其是环境破坏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节能减排”问题。“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经济增长、节能降耗、环境评价三项指标结合提出对经济增长的考核,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但目前能源的外部负效应,随经济快速增长而加强,而非弱化,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第三、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节能降耗效率的要害。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既经济发展只强调追赶与快,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改观,出现又快又好的经济特征,但粗放型状况难以改变;十六大之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正确认识好与快的关系,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但这是不够的,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如何做到又好又快是困难的,目前经济结构中冶金、建筑、水泥、电力行业成为耗能的关键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重工业化与结构扭曲给经济发展带来问题,也给能源增长带来问题。因此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结构,改变外部性不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经济结构优化也才能有效促进能源效率与环境改善。
二、我国能源出现的新形势
根据“十一五”规划对能源行业“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要求,中国能源的在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主体层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表现在:
第一、一系列能源政策和法规的出台,正在为能源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家经济发展宏观角度看,不论是从国家决策层,政策理论研究层面,还是企业主体角度人们的发展理念开始发生变化,能源政策与法规导向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国家煤炭、电力、石油,特别是系列新能源政策出台;循环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呼之欲出的能源法等,均表明中国政府对能源发展的态度发生积极的变化。
第二、中国能源产业的基本层面在发生深刻的转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转型:由非节约化利用向节约化利用能源转变,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节能降耗20%的要求,企业从提高效率的角度也在自觉进行节能降耗;由非清洁化能源向清洁化能源转变,由煤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向煤油气并重的能源体系转变。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均在高呼环保问题,环保成为企业必须核算的基本成本,不能再使能源再产生更多的外部化成本;资源价格市场化步伐加快,当然我们知道资源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其完全市场化是不可能的,但国家在资源市场化方面正在做积极而又建设性的探索。
第三、国家能源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正在从由国内开发向国内外开发并举模式加速转变。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同时能源国际化问题的加剧,促进我国能源发展布局也不得不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投资领域快速进入石油储量大的地区。
这些转变说明,不管是政策因素再起作用,还是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中国能源正在开始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也在促进能源企业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国际化促使能源成为经济博弈与政治平衡的焦点。
三、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07年1月份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把气候问题列为首要问题,认为气候已经由科技问题演变为经济、政治、外交问题。4月份联合国首次把气候变化作为安全问题进行辩论,6月份G8+5峰会第一重要议题是气候变化;在G8+5峰会前夕,中国政府适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7月份,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国家部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倡导发起设立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提出“节能、减排、和谐发展”的主题。由此可见,中国与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已不是未来的事,而是严峻的现实。
第一、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全球气候变,能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节能、减排、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各国在研究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方法与新思路。
中国目前正处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在国际贸易分工的大格局下,中国已经是“世界加工厂”,投资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仅在能源部门,在过去几年里平均每年新装发电能力都达50兆瓦,总投资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IPCC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20万亿美元。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从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需要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要用于电力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影响。2005年我国供电标准煤耗为374克,目前最先进的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单位煤耗仅为287克,与之相比,我国火力发电节能潜力还有23%。在工业化的加速阶段,中国如此大规模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只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将来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中国未来发展的选择,对国家、地区和全球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工业发展问题。中国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促使当前和今后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既有发展的权利,也有保护全球气候之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2006年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必定是有限的,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这些在6月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就是走低碳经济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虽然实现了下降,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市实现了预定目标。这说明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能源强度目标是巨大的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宣言
2007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发出倡议即将宣布“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宣言”。宣言主题与过去倡导节能减排各种动员不同的是:认为企业应该成为节能减排的主体。首先,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是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节能减排的市场主体首先是企业,因此节能减排应该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节能减排的核心区,因此树立资源与环境的危机意识企业是关键。第二,资源是国家与全民的财富,资源的占用与交易需要用合理的价格体现其价值,特别是对影响到外部不经济问题时更需要用经济手段维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效应及成果。第三,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必然依赖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提高传统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是发展新型能源与替代能源的根本。因此,全社会特别是企业要对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技术高度关注和重视。
从这个角度出发,论坛提出了“能源日”的倡议,倡导确定每年的11月17日为“能源日”。第一个能源日的主题是“节能、减排、绿色”。希望不仅在每年的节能减排日,而且在每一天,所有企业、所有公民都应自觉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使节能、减排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意识变为绿色行动。
第三、关于绿色指数评价问题
这次论坛不仅倡导确定了能源日,而且还提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这也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指标体系是根据国家有关统计规定,参照国际统计的相关标准,结合能源行业的特殊性,组织相关专家与实践工作者着手设计的。本体系将分为能源行业总体可持续发展评价,能源各子行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能源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四部分。本指标体系以科学性、向导性、适用性和操作性为原则,在对能源各主要行业进行跟踪分析的基础上,着力评价能源企业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回收利用、企业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成效,以此来衡量能源企业在“节约、减排、和谐发展”方面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本指标体系所列指标均为《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在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各能源行业在节约、减排、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同时,根据各行业不同特点本指标体系结合“节能、减排、和谐发展”主题,分行业甄选了不同的二级评价指标,旨在更准确地反映各个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度量方法,着重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于难以定量的评价指标采用定性分析进行必要补充。
在“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中国能源绿色企业遴选活动,期望借此发挥其楷模作用和示范效应,号召更多的企业加入“节约、减排、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共同推动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