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J.D. Power亚太公司对2011年中国及全球汽车市场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他们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开始从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竞争,中国自主品牌的出路在于产品质量的提升。预测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与2011年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大约10%,不过,如果汽车产业的负面因素持续增长,中国汽车市场也可能进入衰退期。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停止上升趋势
据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研究总经理梅松林博士介绍,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开始由升转降,到2011年末连续下了四个台阶。造成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在减弱,而在售后服务满意度方面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反而在扩大。
研究发现,汽车产品质量成为中国消费者最主要的购车原因,品牌声誉和亲友推荐也成为重要的购车原因。以往消费者关注的产品价格和安全性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因为这些因素已经不能表现产品的差异化。
梅松林博士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并不缺乏创新力,主要在于产品质量的执行方面有待加强。而决定质量执行的关键是企业文化,因此完善企业文化、建立成熟的产品质量体系正是自主品牌未来的出路。
中国汽车对能源依存度越来越高
据LMC亚太汽车市场预测总监曾志凌预测,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可能下滑。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危机的能力在减弱,对能源的依赖度升高,2011年中国消费的原油56.5%都依赖进口,超过了依存度50%的国际预警线,预计2020年将超过65%。
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仍将是主流,如涡轮增压加双离合的技术,怠速起停技术等随着成本的下降将会普及。而新能源汽车由于燃油经济性提升有限以及电池资源的稀缺导致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不能因为发展新能源汽车,而忽视了可再生资源如乙醇等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的利用。
汽车口碑从制造质量向设计质量转变
从全球市场来看,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惊人,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在内的国家对轻型乘用车的市场需求旺盛,全球汽车市场的重心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J.D. Power亚太区副总裁Geoff Broderick建议,汽车厂商应当注意商业计划的灵活性,来应对新的消费形态和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中国汽车零售商应当重视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完美的消费体验,尽早树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预计2012-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上将有170种新产品或者重新设计的产品推出,竞争十分激烈。Geoff Broderick认为车主对汽车产品的关注正在从制造质量向设计质量转变,随着制造质量的标准化越来越高,设计质量成为汽车产品的差异化因素,它将最终决定新车在市场上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