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15,2012——2011年全年备受煎熬的光伏产业,在年底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的稳步回升、欧洲主要安装地“瞬间爆发”的等利好,不仅为2011年强势收尾,更为2012年的“厚积薄发”增添新筹码。
不过,纵观农历春节前后的中国光伏市场,除了意料之中的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申报工作启动这一利好之外,利空因素依旧占据上风。首先是1月30日美商务部在对华太阳能电池(板)案中做出紧急情况裁定并决定追溯征收反补贴税,即在初步裁定光伏反补贴税率后,向前追溯90天开始征税。
其次,在2011年下半年德美等企业之后,倒闭潮终于向中国光伏企业袭来,不过并非早期传言的尚德电力、赛维LDK等龙头企业,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以及由此引发的多晶硅投资泡沫已开始显现破裂之势,截止目前全国43家多晶硅企业共计停产30余家,即有80%企业已停产的极度悲观论调。
虽然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全球光伏产业的客观环境在逐步好转,但与此同时在多重内外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的洗牌进程也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不少老牌光伏企业的相继倒下,与其说是行业整体低迷的衍生物,不如说是光伏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局。
而在这一洗牌进程中,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中国光伏企业自然也无法“安然无恙”。只不过最先倒下的是多晶硅企业,而并非电池组件企业,算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特色”。那么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自然是内部因素,由于长期以来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多数多晶硅企业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微利甚至出现亏损经营的状况实不在少数。加之2011年初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颁布,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愈发艰难,能熬过几乎贯彻全年的“寒冬”已属“强弩之末”。
其次,国际大鳄对市场份额的不断侵蚀,也是压缩中国多晶硅企业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其实海外光伏电池组件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跟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相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率先倒下的是这两类企业。
而回到中国国内来对比,虽然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的日子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过,但相比于多晶硅环节“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电池组件环节中小企业的空间显然要更大。因此,也就更容易“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