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新奥集团等多家能源公司,包括新奥集团在内的几家能源公司存在液化气掺混二甲醚现象。而国家相关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这些企业为何置国家法规于不顾呢?消息显示,液化气掺混二甲醚事件被发现在江苏省宜兴市,涉事的新奥集团公司具体为张家港新能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属于新奥能源的子公司。记者调查中还发现更多的安全隐患问题。新奥集团等被曝光企业,相关违法行为和操作应该引起重视,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不要因为小利小惠而丧失一个企业的基本良知。
中央电视台2012年315晚会于3月15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今年是央视第22次举办315晚会,主题为“共筑诚信 有你有我”。中国网络电视台对晚会进行了全程视频、图文直播。
江苏省宜兴市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经营液化石油气充装业务的零售商都不在宜兴市内充装液化石油气,而是雇车将钢瓶送到50多公里以外的常州市 充气。这是为什么呢?记者在常州市的晶益液化气储配站记者听到工作人员这样的说法。“他们是常年在这里(充气)的,他们就是公认我们的气是好的。”
这里的液化石油气质量真的比宜兴的好吗?工作人员的一番话,又让记者更加疑惑。“我们这5900(每吨),进价现在都6400、6500(每 吨)了。”以每吨6400元价格买进液化石油气,却以每吨5900元卖出。每卖出一吨液化气就要亏500元,充气站为何要做这赔钱的买卖呢?
记者注意到,在常州晶益液化气储配站院里停着一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槽车,它是专门为储配站运送液化石油气的。
2012年2月20日一大早,记者跟随这辆槽车从储配站出发,二个小时后,这辆槽车开进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大门。
张家港新能能源有限公司(属于新奥能源的子公司)并不是一家生产液化石油气的公司,这辆槽车到这里来干什么呢?十几分钟后,一位工作人员开始给这辆槽车充装。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这辆车充装的是“二甲醚”
二甲醚!晶益液化气储配站的槽车为什么要充装这么多二甲醚呢?一个多小时后,这辆装满二甲醚的槽车离开张家港市新能能源公司,返回常州。
记者一路跟随,发现槽车并没有直接开回常州市晶益液化气储配站,而是开进了常州市定安中路上的第三液化气公司的充气站。液化石油气充气站要这么多二甲醚做什么呢?
记者从常州市第三液化气充气站以38元的价格购买了一罐液化石油气,并将其送到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瓶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的含量竟然高达61.3%!
液化石油气里竟然有一半以上是二甲醚!记者随后又购买了晶益液化气储配站等4家充气站的液化石油气,将它们送到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进 行了检测,结果让记者大吃一惊。这4家充气站的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含量分别为17.09%、23.65 %、28.27%、 40.03 % !
二甲醚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用作气雾剂的推进剂、发泡剂、溶剂、萃取剂等。同时由于它具有优良的燃烧特性,所以也被用于一些燃料的替代品。但是 二甲醚对液化气罐的安全部件密封橡胶(28215,-435.00,-1.52%)圈和连接管等有腐蚀性,浓度越高腐蚀越厉害,会造成泄漏甚至爆炸危险。
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告诉记者:“加入二甲醚之后,对于原有的密封材料,伤害是很大的,很容易早期就失效,产生泄漏。浓度越高,现有的密封圈失效的时间就越短,然后泄露的危险性就明显加大。”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3月下发了《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
但由于二甲醚比液化石油气每吨便宜2000元左右,在利益驱使下,在液化石油气中掺混二甲醚已经成为行业内半公开的秘密。
常州是这种情况,那么在液化石油气用量较高的广东和福建,情况怎么样呢?在广州市,记者又发现了另一个奇怪的现象。记者跟随这辆车牌为湘 D2658挂的运送液化石油气的槽车,发现它先是开进了一家石油燃气有限公司,50多分钟后,离开这家公司,径直开进了久泰能源(广州)有限公司,而这是 一家专门经销二甲醚的企业!
很快,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这辆槽车开上了充装台,开始向装有液化石油气的车内直接灌装二甲醚!
记者先后在广州调查了八家充气站,在福州调查了4家充气站,检测结果显示,这12家充气站售出的液化石油气全部检出了二甲醚,其中掺混比例最低的是14.9%,最高的达到55.5%。
记者发现,这些充气站中,不仅存在掺混二甲醚的问题,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气瓶安全监察规定》中规定:气瓶充装前 和充装后应当由充装单位持证作业人员逐只对气瓶进行检查。然而,记者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地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调查后发现,这条规定在一些充气站完 全是一纸空文。
在福州市闽侯江口腾达液化石油气公司,记者索性用一个原本漏气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去购买液化石油气。充装工人为钢瓶充气时,液化石油气很明显地从阀门处泄露出来。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附件损坏、不全或不符规定的,应先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但让记者意外的是,虽然明知道钢瓶漏气,但充装工却并没 有停止为钢瓶充气,而是对记者说说“去那里找个橡皮(橡胶垫圈),收费那”。很快,钢瓶被充满了。记者按工作人员所说拿来橡胶垫圈后,出现了更为惊人的一 幕,两人用工具直接拔出钢瓶阀芯。
充气站的充装台属于甲类厂房,要采取最高等级的防火、防静电等措施,但闽侯江口腾达液化石油气公司的这两位操作人员就在充装台上,在没有清空瓶 内液化石油气的情况下,直接用铁质工具拔出了钢瓶的阀杆,然后套上橡胶垫圈,再将阀杆装回原处,未做任何检查交还给了记者。并说“没事了”。
记者对20余家充气站进行了调查,有十几家充气站没有按规定在充装前、后对钢瓶进行漏气检查,甚至当记者主动提出检查要求时也不给检查。就这样,一个个液化气罐,摆在了家庭的厨房里,餐馆的后厨中,成为一个个危险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