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开始的太阳能热潮带来对上游材料多晶硅需求的爆发增长,其价格涨幅与盈利能力均大大超过下游的电池片、硅片等环节;而由于行业的高门槛,一直以来,行业基本由传统大厂所把持;
以新光硅业为代表的国内多晶硅厂商目前已经开始了中国多晶硅的突围之旅,而分析传统多晶硅大厂的情况无疑对我们深入认识行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趋势和未来技术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大多晶硅厂(Wacker、HSC、MEMC、Tokuyama、SGS、ASiMI)的分析,我们发现境外大厂扩产主要集中在2008年底和2010年前后,这两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增速分别达到91%和45%;
盈利能力较高,毛利率大多超过50%,净利润率多在20%以上,与公司其他部门低微的盈利能力形成强烈对比;..大厂成本远远低于国内企业,其成本多在$30以下,这得益于两方面:
化工联合企业的优势,主要原料企业内部供应,大大降低成本与风险。大厂中,Wacker和Tokuyama目前仍为全球著名化工大厂,Hemlock则是化工巨头Dow和Corning的间接控股公司,这与国内孤零零的硅料厂形成鲜明对比;
技术优势。传统大厂从事多晶硅生产历史较长,研发实力远非国内可比,目前国际大厂和国内企业的设备指标已经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大厂正集中精力研发流化床等新技术,电耗、用时均有巨大改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大厂成本有望继续大幅下降,这对国内企业也是巨大的挑战。
作为对2007年8月报告的修正,我们认为全球多晶硅供需在2010年前不会出现过剩,具体分析请关注后续报告;
新技术对行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是流化床法,为诸多大厂采用;物理法的革命意义更大,但符合质量要求的产量尚少,其他方法的影响力则更小,具体请参与我们去年8月的报告;
我们认为,国内多晶硅厂与国际大厂相比的差距主要在于成本和技术再研发能力,但在多晶硅全球紧张的当下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但却是值得长期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