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上,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建设部的有关领导考察重庆市同心垃圾发电厂后,对这个西部最大的垃圾发电企业全部采用国产技术的生产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与此同时,重庆市也公布了未来3—5年内的环保目标——城市生活垃圾实现100%焚烧发电。
然而,由于在重庆市绝大多数城市社区均未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导致输入电厂作为燃料的垃圾“营养不良,燃烧后提供的热值不够,同心电厂在焚烧垃圾时,不得不额外添加大量燃料助燃,使该公司利用垃圾发电的成本,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依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转的窘境。
面对这一并非重庆独有的现实窘境,重庆市在3—5年内实现城市生活垃圾100%焚烧发电的环保目标,受到严峻挑战。
用生活垃圾来发电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和五彩缤纷的灯饰,把重庆主城点缀得格外绚丽。在欣赏、赞叹美丽的夜景之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让山城夜晚绚丽发光的能源,除来自于火力发电厂和水力发电厂的电力以外,还有用垃圾发的电。
使垃圾变身为可发电宝贝的,是重庆同兴垃圾处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兴公司)。该公司总投资3亿多元,于2005年3月正式投产。
据同兴公司总经理陈跃华介绍,该公司是以主城区的生活垃圾作为原材料来发电。每吨生活垃圾在这里经过焚烧后,产生的热量可以发230度左右的电。目前,其日处理垃圾量为1500吨左右,每天可发电35万度左右。除去自身用电量外,每天向国家电网输送的电量,可以满足约4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截至目前,同兴公司在投产后的近3年时间里,已累计处理了115万吨左右的生活垃圾,发电量超过了2.6亿度。
垃圾发电的这种作用,今后还将在重庆得到更大的发挥。据陈跃华透露,继同兴公司之后,重庆还将建设第二座垃圾发电厂。该项目拟选址巴南区渔洞附近,由同兴公司的控股方三峰卡万塔公司等投资打造。建成后,其日处理垃圾的能力将达到2000吨,比同兴公司的日处理垃圾能力还多400吨左右。
重庆的计划是,通过这两座垃圾发电厂的共同运作,力争在3—5年后把主城区的全部生活垃圾用于焚烧发电。有业内人士测算,到那时,两座垃圾发电厂每天不仅可为主城区无害化处理垃圾3600吨左右,而且还能发电80多万度,至少能为10万户居民提供足够的用电量。
未分类垃圾热值低
这无疑是一幅非常美好的蓝图。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另一种尴尬的现实正在无形中为实施这幅蓝图制造障碍。而要清除这种障碍,需要政府和企业付出不小的成本代价。
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现实,是因为重庆市垃圾发电厂所“吃”垃圾没有分类、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燃烧后提供的热度不够而造成的。
陈跃华告诉信报记者:垃圾发电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电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如何过滤垃圾中的水分,也涉及如何在焚烧过程中有效地消灭有害物质等环节。他说,“较之于火力发电与水力发电,其环保处理工艺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垃圾的水分越少,其价值就越大。”
目前在重庆,还没有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中有很多不太适合用来焚烧发电的有机垃圾,如吃剩的食物、菜叶菜根、水果皮等。这样,各种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其含水率非常高,热值很低。据测算,作为同兴公司发电原材料的生活垃圾,每公斤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只有800大卡左右,与每公斤标准煤的7000大卡相距甚远。利用每吨生活垃圾所发的电量,只有230度左右。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水平显得非常低。”陈跃华告诉记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因对垃圾进行了分类收集,一般情况下,送到垃圾发电厂的垃圾,每公斤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可达3000大卡以上,每吨垃圾可发电1000度左右,大约相当于重庆的4倍。
拉高成本连年亏损
由于这样的原因,同兴公司在焚烧垃圾之前,不得不延长垃圾的发酵时间;在焚烧垃圾时,又需添加大量燃料助燃。这致使该公司每利用一吨垃圾发电,成本高达120元。
在收入方面,同兴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两块:政府补贴的垃圾处置费和从电力公司获得的上网电量的电费收入。其中,垃圾处置费为每吨69.9元,上网电价在过去两年为每度电0.365元。
陈跃华以公司的成本、收入水平为基础算了一笔账:在同兴公司,每吨垃圾带来的垃圾处置费与电费(以每吨垃圾可发电量的20%要留于自用为标准)收入共为134元,仅仅比成本高出14元,亦即每吨垃圾为公司带来的收益仅为14元。而这还不是纯利润,因为公司超过60名员工的工资以及非生产性的费用支出,并未包含在120元的成本内。
“受高成本的影响,公司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都亏损。其中,2005年亏损300多万元,2006年亏损额接近300万元。”与记者谈起该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时,陈跃华一肚子苦水。
10年方能收回投资
让陈跃华稍感欣慰的是,2007年,同兴公司的盈利状况终于有了起色,“预计全年可盈利几百万元。”然而,这种“盈利”却主要来源于政府追加的政策补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盈利。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从2006年起新建的垃圾发电厂,每度电上网电价可以享受省(自治区、直辖市)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0.25元补贴的优惠。
去年,正面临生产经营困境的同兴公司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向相关部门进行了申请,希望2005年投产的该公司也能获得此项补贴。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近期,同兴公司2006年开始运行的二号发电机组(发电能力占公司总能力的一半左右),获得了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789万元。
尽管如此,同兴公司未来仍然要面对较大的经营压力。“以目前的盈利能力测算,公司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回全部3亿多元的投资。”陈跃华语气有些沉重,“这意味着,公司最少要在10年后,才能真正实现赚钱。”
政府每年巨额补贴
正因为如此,作为重庆目前唯一的一家垃圾发电厂———同兴公司希望国家能对其从2005年开始运行的另一台发电机组,给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虽然这台机组不符合国家相关的补贴条件,但我们仍在想办法努力争取。”
另一方面,同兴公司也期待政府能提高垃圾处置费补贴。“与其他地方相比,目前每吨69.9元的垃圾处置费补贴显得比较低。”陈跃华说,在全国范围内,政府补贴的垃圾处置费一般在每吨120元以上,上海甚至高达240元。
然而,在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办公室主任、环保专业人士向春看来,垃圾发电厂依靠政府补贴方式盈利,是一种应改变的现实,因为它会给政府财政增加不小的负担。
按照同兴公司的垃圾处理能力和发电能力,结合财政补贴标准,向春也计算出了一组数据:该公司每天处理垃圾1500吨,每吨垃圾可获政府垃圾处置费补贴69.9元。每一年,政府财政将为此付出3800多万元;公司每天发电35万度左右,每年总发电量超过1.2亿度。仅按其目前发电能力占总能力一半的二号发电机组的发电量计算,政府每年给予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将超过1000万元。两项补贴合计,财政每年为其付出的资金可达近5000万元。
“而今后,如果同兴公司的另一台发电机组也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加上重庆第二座垃圾处理能力更大的垃圾发电厂建成运行,下一步,政府财政每年为垃圾发电付出的资金还将高出许多。”
呼唤垃圾分类回收
企业有苦衷,政府负担重。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让垃圾发电企业有利可赚,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对此,向春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改变目前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收集的做法,像发达国家一样实
行垃圾分类收集。“把那些真正适合垃圾发电的垃圾送进垃圾发电厂,就能大大提高每吨垃圾的热值,发出更多的电,从而减少垃圾发电厂的成本、增加电厂利润。”
这同样是同兴公司所期待的。但在陈跃华眼里,这种期待近乎一种奢望,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后才能如愿。
在这方面,有一件事让陈跃华深有感触。一次,在与一位联合国的中国代表闲谈时,那位代表无意间说起:在联合国大楼,有不同的垃圾箱,用于回收各种不同的垃圾。由于自己最初并没有分类丢垃圾的意识,所以在外国人面前经常出“洋相”。
“实行垃圾分类,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一些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但现实的情形显然与之相去甚远———你想想,连一位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都经常出‘洋相’、闹笑话的事,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重庆就已经在主城的渝中区、沙坪坝等区试点垃圾分类回收。据向春调查,由于宣传不够等因素,这项试点工作虽然已进行了5年,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那些摆放在街头的分类垃圾桶,可说基本上形同虚设。”
在沙坪坝步行街一带采访时,记者也发现,一些环卫工人居然把刚刚从分类垃圾桶里倒出来的垃圾混杂后,重新堆放在一起!
重庆市市政委市容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因市民缺乏意识,垃圾分类回收试点的确进展不顺。他还表示,重庆将想办法继续推进此项试点。
“虽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却是不应放弃的。因为垃圾分类收集不仅对垃圾发电厂和政府财政有利,而且也是最大程度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前提。”向春建议,重庆市应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尽快制定出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法规,让垃圾分类回收在法规规范下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