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在成就了几位能源行业首富后,产业在国内遍地开花。统计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在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疯狂的扩张背后,为如今的批量裁员、大规模停产埋下隐患。
欧美对华的太阳能“双反”只不过是加速国内光伏大厂洗牌的一个催化剂,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连续亏损,支撑了一年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大量裁员。9月12日,天合光能为节约运营费用宣布裁员,有网友称此次裁员量能达40%,生产减半,出货量也可想而知。另外还有几家上市公司早些时候也都进行了裁员控制成本。
有行业资深专家分析,每个组件工厂的产能如果达到300MW,那样已经是一个极限。就会带来成本增大,效率降低,同时人才流失也会超过20%.何况国内很多大型上市公司高薪聘请外籍高管担任要职,中国的国情他们了解吗?
不只是国内企业通过裁员降低成本,有小道消息称,韩国大型上市公司韩华新能源从去年中期到现在已经先后裁员近50%.看来这次欧债危机在长时间不能愈合的情况下,已经开始转嫁到亚洲了。
粗放型扩张的背后,带来是全球范围的价格战,而价格战又必将引发贸易“双反”。此次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很有可能让中国光伏企业失去大部分市场,而每年几十吉瓦的产量如何消化才是企业考虑大规模裁员的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说:“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发展思路违反了产业发展规律。没有突破技术瓶颈,没有开拓消费使用市场,就一味扩大产能,‘战略’新兴产业还未开始,就加入了产能过剩的行业。”
全产业链曾一度被业内认为是规避上、下游供应商肆意抬价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加之光伏各环节都是暴利,因此一些大厂扛着“绿色能源”的大旗,四处申请政策补贴和跑马圈地。而很多土地要么被闲置、要么被挪为他用。
默多克新闻集团疯狂扩张的背后是丑闻频出;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银行因过度投机与扩张而宣告破产。能源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必将有长远的规划,前期的粗放型发展必会有个结束,也许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也会像“几桶油”那样三足鼎立、各据一方。
科学合理的管理能有效的降低成本、留住人才、效益最大化。
资金流周转决定企业命运
企业做大之后都想上市,融资、扩产是中国很多民营制造企业家们的理想。而盲目追求上市,凭借已经获得大客户的长期订单为依据申请上市,已经被证明不可取。
生产铸锭炉的京运通与江西赛维的对簿公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依仗大客户的长单效应在光伏寒冬来临之前匆忙上市。2012年一季度末,京运通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82.63%、90.74%.二季度则每况愈下,同比分别下降了99.81%、93.51%.除此之后,京运通还和东方日升等主要客户闹“翻脸”。
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管理和运转情况,只有运转资金周转良好才能带动固定资金的良性周转,才能实现企业的供、产、销各阶段维继,最终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的光伏产业,不过是国际资本布下的一个局,如今,欧美的“双反”导致全行业的困境,国际资本通过卖生产线和硅交易套利,早已赚的盆满钵满,不过是长期布局套利程序的结束。
实际上,在国内上市公司中,严重依赖大客户的先例已不再新鲜,神州泰岳与中国移动飞信业务订单业务;安洁科技与苹果公司的功能性器件供应业务;国电清新对托克托电厂的依赖等。另外还有尚德与美国MEMC的长单合同,导致公司违约赔得一塌糊涂,可谓是雪上加霜。市场好,大家的业绩都好,一旦客户产业链崩盘,供应商则一败涂地。
在“双反”壁垒愈演愈烈之际,企业更需要合理控制成本,开源节流,上市公司尤应该如此。产业经济上,我国已经鲜有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产业,光伏在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如果失去欧洲和北美两个超级市场,中国光伏企业必将大面积破产。
浩劫当前,摆脱国际市场牵制与束缚的根本办法就是修炼内功、发展国内市场。市场低迷阶段,恰是提高自身技术水准的契机,静待市场再次爆发的时候发力。而国内市场,近日有消息称,为了鼓励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做调整,由21GW调整至40GW.发展国内市场,造福自己的后代才是权宜之计。
光伏产业在经过这一轮的低迷之后,必将出炉一些技术含量高、管理科学、资金流雄厚的行业巨头,这也符合我国“十二五”光伏发电的规划,即“扶大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