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各种社会竞争因素、经济环境变化、房价持续上涨以及心理身心方面的需求等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人们用一种诙谐的口吻将加诸于自身的压力命名为“亚历山大”,谐音形容压力像山一样大。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光伏业所承受的来自国内市场混乱、国外市场压力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尤为突出。
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亚历山大大帝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只可惜伟人豪情还没有褪去,却速然倒下。
中国的光伏企业经历了“亚历山大”的辉煌,也饱受了其迅速沉落低迷之苦。龙年来了,龙年是中国人的吉祥之年,一度遇冷的国内光伏业没能沾上龙年的福运,市场继续收缩下滑,像国内赛维、尚德等龙头企业更是损失惨重。那么压在国内光伏企业头上的这座“大山”根基又在何处?
做“烂”了的市场。
质量下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高利润,偷工减料,简化流程、质量低劣造成产品保温性能差,降低材质标准,不惜自毁品牌声誉。
国家质检总局对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性能、淋雨、耐压、支架强度、支架刚度、贮热水箱、冷态泄漏电流、电气强度、接地电阻、过热保护、安全装置及外观等12个项目进行检验, 抽查结果显示,大型生产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高,产品质量较好。而部分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产品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产品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不涉及出口)。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是质量问题,包括部分产品热量不合格,个别产品耐压不合格,可能出现热水器跑水,泡坏家具和地板。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和损失。
技术研发不够。
近年来,受太阳能污染的影响,技术研发问题摆在了国内光伏企业的面前,专家指出:如果国内企业只顾谋取眼前利益,不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这将严重制约整个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企业要想像国外企业一样做到闭环式生产,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想让太阳能发电由“贵族”变成“平民”,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工艺的不断改良、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幅降低成本。另外,国家环保政策要“硬”起来。严厉处罚那些为减少投资而“省”掉污染物回收、处理等环节的企业,引导行业摒弃急功近利和“等、靠、要”思想,着眼长远,在技术进步上踏踏实实下功夫,改进完善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成长并非错误,错的是进入的技术标准等壁垒太低,监管太“温柔”,以至于使用废次料的小厂大量兴起,恶化了全行业环境。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全力奋争对欧光伏案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全力积极拓展欧盟之外的其他欧洲市场和国内市场。眼下我们一则应借助行业严冬加紧淘汰不合格小厂,促成光伏产业的良性循环,抢在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前建立起可持续的价格竞争力。
发改委——始作俑者。发改委负责项目的审批,是调控产能、规划产业结构、增减项目数量、协调企业规模的“第一道关卡”。而我国发改委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到位,其简单的以项目自身的属性、地方经济为标准来审视项目的合理性,而对于行业发展状况、产能布局等缺乏足够了解和把控能力,导致诸多的项目过快上马,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在所难免。发改委不改革,何来消除光伏顽症一说?裁员又有何实质意义?
欧盟“双反” 雪上加霜
2011年8月至今,美国对华光伏业反倾销、反补贴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光伏企业心寒叫冤,说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从未在关键时期出台有效举措,从未在适当之机给予企业有效帮助。欧美挥动贸易保护大棒挥向中国光伏企业时,相关部门大有“放手不管”之嫌,仅仅依靠企业在股票市场、银行中融资很难对企业有所帮助,企业想要赢取较好的发展机会难于上青天。
国家相关部门则道:“中国光伏行业目前患上的是”通病“和”重症“,将病因归咎于国际贸易壁垒无济于事。核心问题在光伏企业自身。而此刻寄望于政府出面救市,是讳疾忌医。光伏企业唯有自救,别无他路。企业须自身”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欧美对华 ”双反“。”
产业被盲目“夸大”
国内光伏产业“被”夸大了。光伏产业还未到非发展不可的地步,各地方政府盲目将光伏产业列入重点发展行业,多晶硅产业、光伏组件产业、发电站项目等并未同步开展实施,试图以简单的单个产业园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想法过于天真。在大规模光伏电站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简直是无稽之谈。“大跃进”式的发展思路严重夸大了光伏产业的市场蕴藏量,极大地制约了光伏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不给力。规划不到位、补贴不到位、税收不到位、土地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与光伏巨头关系错综复杂、暧昧有加,“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普遍存在,各项规划、举措、条文均缺乏有效执行力度。配套设施不健全,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整治,地方政府利用光伏企业为自己“拦政绩”的做法着实令人厌恶。一旦光伏企业不能为其带来盈利,地方政府首选“围观”,任由光伏企业自生自灭。没有强劲大树,光伏企业怎好乘凉?
光伏企业“冬天来了,春天依旧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