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举世瞩目的亚洲博鳌论坛刚刚落幕,一个人物的出现让博鳌论坛与光伏扯上了边,那就是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李河君作为光伏行业中受邀参加博鳌论坛的两名代表之一,自然风光无限,其在博鳌论坛期间发布的惊人言论更是让汉能又“火”了一把。青海海南州50MW薄膜太阳能地面电站建成,光伏建筑将带动万亿市场,汉能全球签约10GW光伏电站等,看似一个新兴光伏巨头正在涌现,那么薄膜光伏潜力到底有多大?
笔者认为,三大因素注定薄膜平稳发展,不会迎来暴发。
首先,汉能宣称目前产能达到3GW,殊不知产能问题已经不能与市场容量相提并论。First Solar产能约为2.5GW,2013年大约将出售1.6~1.8GW的薄膜电池,但其2/3的收入来自系统集成领域。几年前,当薄膜制造领域遭遇瓶颈之时,First Solar大举进入地面电站建设领域,迄今为止已经出售了超过2GW的光伏电站。目前,First Solar电站项目毛利率约为30%,组件毛利率仅为10%左右。因此,如果汉能想成为中国的First Solar,必定走一条自产自销的类似道路,即用自己的薄膜电池来集成光伏系统,进而获得长远发展,仅靠传统的制造业恐怕迟早上演“尚德式”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能3GW的产能并不能算作一个优势,将3GW的产能运用到终端市场,并能生成较高的毛利润率才是薄膜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电站建设初始投入太高,此刻汉能的吹嘘恐怕是为上市融资做准备,未来走向犹如雾里看花,故事讲的再好不如先甩开膀子做出点业绩。
其次,薄膜并无显著优势。对于光伏行业来讲,应用方式和产品特性方面的优势可忽略不计,成本优势才是王道。2013年First Solar碲化镉薄膜电池成本为每瓦$0.63~$0.66,仅比晶硅电池低8个百分点,而专家估计,考虑到转换效率偏低,薄膜电池的成本优势至少要比晶硅电池低20个百分点才会具有竞争力。再看汉能集团,汉能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达15.5%,预计在2014年,其转化率还将提高至17%以上,并在两年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每瓦0.5美元,可见其制造成本也并无优势。
薄膜行业需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晶硅电池遇到的困境还是发电成本过高,且全球补贴政策下行,而非技术路线问题。目前薄膜行业整体产能微小,并没有呈现过多困境,这使得以汉能为代表的企业野心勃勃,充满幻想。除非薄膜发电成本出现大跃进,否则一旦普及开来其将比晶硅更惨。
第三,薄膜电池未来的市场还是以分布式为主,即光电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在成本优势方面不及大型地面电站,对技术和成本拥有更高的要求。此外,薄膜市场基础目前较为薄弱,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基本处于自产自用状态,与大面积的普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薄膜产业基数较小,因此未来仍有增长空间,但市场容量一定会比晶硅产业小的多,预计年增长率在30%左右。
但不可否认,薄膜电池拥有一定的优势。薄膜电池适用于强光、弱光和散射光环境,在光照条件不佳的状态下,也能输出稳定的电流。在阴影遮挡下,薄膜电池发电量可比晶硅电池高出20%~30%。而且,薄膜产业进入门槛高,不是单纯购买设备即可以生产,而是需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这限制了企业蜂拥而入的局面,其市场竞争程度不如晶硅激烈。所以,薄膜企业基本不会遇到所谓的“价格战”,还是能够养活自己的,但大面积的普及开来仍有难度,预计产业会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