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对于电线电缆行业来说,相比起不景气的2012年, 2013年绝对是一个“彩头年”。 谈起2012年,估计许多电线电缆行业的老板都要叹口气,2012年对于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来说是一个槛,由于GDP增速减慢、全球经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国内缆企普遍开工率不足和产能过剩,甚至一度引发行业忧虑倒闭潮。
随着2013年的到来,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将迎来新的商机和市场。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对于这种判断过于乐观,那么这种乐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现实的基础作为判断,首先是目前全球电线电缆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欧元,其中亚洲的市场规模占到37%;据《2013-2017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前瞻与数据挖掘分析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电线电缆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欧元,而在全球电线电缆行业范围内,亚洲的市场规模占37%,欧洲市场接近30%,美洲市场占24%,其他市场占9%。其中,虽然中国的电线电缆行业在全球电线电缆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并且早在2011年中国电线电缆企业的产值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对电缆的需求增加:随着2013年的到来,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将迎来新的商机和市场。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此次批复的内容涉及全国19个城市、两个地区和一条线路。此次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模之大、投资之大,可谓罕见。据悉,城市轨道机车用电线电缆主要是阻燃型,这是由其安全性和工作环境所决定的,这就为各类阻燃型电线电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轨道交通强劲的需求为电线电缆市场发展带来机遇;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等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呈急剧增长之势,带动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
其次,新能源市场的开拓也将为电线电缆行业带来新机遇,“十二五”规划鼓励支持新能源建设,随着核电、光伏、风电、海上风电等一大批新能源项目的成立,特种电缆及海底电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有电工汽车及配套的发展也会为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国家正在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充电汽车的技术比较成熟,更是得到了大力推广。因此充电站电缆以及汽车线束的需求必将大增,有力推动汽车用电缆的发展。
即便透过电线电缆行业的外围来看,也能看出2013年电线电缆行业的好苗头。中国线缆行业是中国铜消费的主力军,而中国2013年铜消费量将增加6%-7%,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线缆行业仍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也表明铜价没有大幅下降的可能,线缆企业的成本不会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线缆企业走进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2013年。
基于这几点,国内的线缆企业似乎都可以好好地乐观一把了,但如果我们清醒地观察行业形势的话,却应该选择审慎乐观。尽管线缆行业整体市场很大,但能支撑起这么大市场的线缆企业其实并不多,除了几家稍大型的企业之外,国内线缆企业几乎都是走低品质小品牌的路线,这使得整个线缆市场陷入一种鱼龙混杂的窘境。 相较于欧美地区的电线电缆行业来说,我国还依然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并且与国外知名电线电缆品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以国家为划分,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以超过50亿欧元的年营业额位居世界龙头,而法国的耐克森公司不甘落后,以仅次于普睿司曼公司的营业额位居第二。美国通用电缆公司则以超过34亿欧元的年营业额排名第三。日本住友电工和古河电工的电缆业务营业额也超过了25亿欧元,而从中国电缆企业的销售额方面来看,还远不能与之比拟。
而从盈利方面来看,线缆行业的利润微薄。2011年,中国电线电缆工业销售产值1143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增幅高达28.3%,利润总额680亿元。步入2012年后,1-7月份全国电线电缆工业销售产值6715亿元,利润总额281亿元,平均利润只有4.11%,行业利润已经低于中国电工行业平均利4.88%,相较2011年有明显的下降。即便如此,这个利润还是建立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现象更加说明了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充满危机,虽然2013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但企业内部、行业内部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利润微薄就会产生恶性竞争,比如像上文所说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等,还有就是价格战。我们都知道,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有一个默认规则——大企业看产业思战略,小企业则重市场要短钱,而在这个规则之下,小企业占去大半江山的线缆行业必然会走入一个黑洞,那就是由激烈竞争引发的价格战。而面对价格战,企业只能迎面而上,在恶性循环里陷入疲惫。价格战肯定不能解决问题,真正的解决办法应该是从质量着手,从提升线缆本身的品质入手,以此来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待到品质成熟的那一天,自然会从无止尽的价格战中脱身,找到我们自己的立足点。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途径。
无论在任何行业,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我们站在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外围去看,也许只能看到他的繁华和风光,但是如果透过他的表面去看他的内里,也许就能看到他的虚弱和落寞,但当我们真正潜入到行业之根,对它的存在抽丝剥茧,或许才能真正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