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从目前来看,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几乎已成定局。中国的多家光伏企业打算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以转移产能的方式避开惩罚性关税。
欧盟执委会近日同意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面板征收惩罚性关税。一旦执委会在官方日志上披露此决议,此关税将于6月6日正式生效,不同企业适用的税率不同,平均税率为47%。
欧盟委员会分别于去年9月和11月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金额高达210亿欧元,被业内人士称为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双反”案件。
这对处在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容量约为35GW,其中欧洲约占30%,仍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市场。2012年中国出口至欧洲的光伏产品占据欧洲总市场容量约70%。
消息一出美股太阳能板块普遍下跌,其中无锡尚德大跌12.44%,天合光能跌4.45%,晶科能源跌3.62%,昱辉阳光跌3.55%,阿特斯太阳能跌3.11%,英利跌3.08%,晶澳太阳能跌2.48%,赛维LDK跌2.44%。
欧盟的这一决定引来了“嘘声一片”,而反对声不仅仅来自于中国的光伏企业。欧洲的不少光伏企业也表示反对,5月8日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AFASE)也发表声明,强烈反对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称此举将“摧毁”整个欧盟的光伏市场。
受伤的不仅是中国
与美国此前的“双反”相比,欧盟此次的反倾销案波及面更广,涉案金额更大,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这将是有史以来全球案值最大的贸易保护案。”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说,“将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超过30万至50万人同时失业。”
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瞿晓铧表示:“当常规方法竞争不过的时候,欧盟的少部分企业开始挑起贸易战,这是对规则的滥用。”
“其实作为一个生产商来讲,我们是愿意卖高价的,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产品卖得很低价,但是一个价格实际上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结果。”中国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席军涛说。
在席军涛看来,“双反”对中国的产品是很不公平的:“如果没有低价的中国产品,欧洲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可能远远达不到现在这么一个水准。”
欧盟针对中国收惩罚性关税一旦实施,就会对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灭顶之灾,但受伤害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的光伏企业。
德国某光伏企业负责采购的陈京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德国本土的组件相对于中国的产品价格要高出不少,我所在的德国企业每年的采购量占到总采购量的80%左右,‘双反’可能会导致不少企业买不到价廉物美的产品,从而造成人员的缩减甚至倒闭。”
“反过来说对整个光伏产业也是不利的,成本增加会导致终端的价格提高。”陈京告诉记者,“太阳能是为大众服务的,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大众,让每个人都用得起才是最终目标。”
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声明称,欧盟委员会应认识到,欧盟光伏产业的附加值主要存在于光伏产品生产之外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如果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违背欧盟的整体利益,并且与欧洲要大力发展绿色、高附加值经济的宏伟目标相矛盾。
光伏产业的出路
为了帮助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目前政府方面正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而企业也在积极地寻求出路。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世界各国都在补贴,欧美国家则美其名曰“扶持”。德国的SolarWorld是此次“双反”的发起人,以这家公司为例,有资料显示从2003年到2011年之间,该公司共接受了1.37亿欧元的政府补贴。
中国企业的光伏产品的价格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产业进步和原材料价格下降三方面共同导致,其中欧美国家向中国出口多晶硅价格很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去年年底曾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涉及11家欧盟多晶硅企业。事实上,欧盟的多晶硅企业在华被“双反”并不冤枉,它们除了得到多项政府补贴外,还获得了大量政策性贷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对此表示:“对话磋商是解决太阳能光伏贸易争端的正确选择。该案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关系到数十万人的就业,中方不希望看到贸易战。”
记者了解欧盟市场占据国内光伏产品出口的70%以上,其他海外市场份额约占15%,国内市场更是只占5%不到,而出口这条路越来越难走,应当尽快将出口转向内需。
但扩大内需短期内难以实现,一位业内人认为,即使国内政策方态度再积极,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扩大内需首先就要解决国内电站不能并网的问题。
知名财经媒体人李银认为,2011年确定的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是每千瓦时1.15元和每千瓦时1元,比常规的能源发电要高1倍以上,企业没有利润自然不愿意并网。
从目前来看,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几乎已成定局。光伏企业方面打算通过转移产能的方式避开惩罚性关税,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建设生产基地。
英利绿色能源首席战略官王亦逾称:“英利一直在寻找除了中国以外的第二个国家中哪个适合可以作为产能扩张的基地,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惩罚性关税问题。”
汉能控股集团更加高明,早在去年6月收购德国的太阳能电池厂Q-Cells子公司Solibro 100%的股份,尽管这样做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加公司的人力和各项财务成本,但已是无奈之举。
阿特斯公司全球高级市场总监张含冰表示:“我们正在算一笔账,由原先从中国出口欧洲,变为从加拿大出口,在运费、定价等方面是否更具有优势,或者在哪里建新厂最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