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凉州区让农村户用沼气进棚,把昔日农民用来烧水做饭的沼气,应用到现代设施农业中,使日光温室亩效益提高了5000元,探索出了农村户用沼气的新路子,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度集成,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的紧密链接。”这是前不久,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刚在凉州区召开的全省农村沼气“进棚入园”现场培训会上,对凉州区“沼气进棚”工作的充分肯定。
破解难题
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工作在凉州区有着很好的基础。凉州区农牧局局长蔡正德介绍,目前,全区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7409座、联户沼气工程3处。但是,传统的农村户用沼气的效益发挥不佳、使用率下降,为沼气推广和建设增加了难度。为破解农村户用沼气发展难题,近两年来,凉州区大胆探索,结合全区畜禽养殖量大、温室大棚多的优势,按照沼气建设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农民生产活动相结合、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结合的思路,充分利用“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增温、补光、增肥等作用,积极探索在温室大棚内配套建设沼气池,促进了凉州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典型引路沼气进棚工作开展之初并不十分顺利。凉州区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主任赵象俊把群众当时的心态概括为“三怕”:一怕投入多,用途小;二怕麻烦大,效率低;三怕技术复杂,操作不便。
针对群众的“三怕”,区上通过宣传发动、科技讲座、试点示范、搞好服务,组织种植户现场观摩学习和互动交流,让广大群众亲眼看到商品化沼气池在日光温室里的综合利用效果,调动群众建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该区整合技术资源,抓好试验示范。区农牧局打破过去农村沼气项目单打独斗的工作方法,区能源办、区蔬菜产业办、区农技中心等各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区能源办联合区蔬菜办和农技中心,确定了《日光温室利用沼气保温灯增温效果试验》、《日光温室番茄沼渣利用技术实验》等5个“三沼”综合利用实验课题,购置了沼气计量表、沼气灯、沼气增温灯、自动温度记录仪、二氧化碳含量测量计等试验仪器和设备,开展商品化沼气池在建设位置、增温、补光、增肥等方面的试验。在中坝镇花寨村日光温室示范园区,选择温室设施配套齐全、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种植户接受能力强的5个日光温室进行“沼气进棚”试验,为农户配套了简易抽渣器、沼气增温灯、沼液储存桶、沼气储气袋等必需的材料和设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经试验测算,冬季日光温室内每50平方米安装1个沼气增温灯,点燃1小时,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平均可增加300ppm左右,棚温平均增加2℃左右;沼肥较农家肥肥效提高20%;日光温室蔬菜亩产量平均提高15—30%,亩效益平均提高5000元以上。 “我的蔬菜大棚内配套建设了沼气池,与种植同样作物的农户相比,农药化肥支出减少了,收入增加了。”中坝花寨村农民贾文斌家是一座90米长的温室,去冬今春他种植一大茬辣椒,通过“三沼”综合利用,辣椒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色浓绿、果实增大、生长稳健、采收期延长一个多月,产量达到6600多公斤,与种植同等作物的农户相比,减少农药化肥支出1600多元,增收8000多元。这“一减一增”让贾文斌的大棚收入了4.5万多元。
全面推广
沼气进棚,将种植业、养殖业紧密链接,实现了温室大棚增产增效。带来的好处,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形成的“畜—沼—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很快得到了群众认可。赵象俊说,最近,四坝镇寨子村、高坝镇红崖村等200多户日光温室种植户联名申请建设商品化沼气池。蔡正德告诉记者:“‘沼气进棚’在凉州区也只是刚刚开始。”他说,目前,全区在日光温室中建设沼气池250多套,日光温室“三沼”综合利用示范推广面积只有500多亩。下一步,将深入开展农村沼气“进棚入园”建设工作,积极做好“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在日光温室和经济林上的推广。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建设,实现农户方便快捷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探索农村能源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