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24日,中国开始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而同一产品的调查对象——欧盟,在此次初裁中“缺席”。
商务部的初裁认定,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存在倾销,中国国内多晶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美国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至57%,韩国的倾销幅度为2.4%至48.7%。其中,美国第二大多晶硅制造商MEMC和著名多晶硅企业Hemlock被征收53.7%的反倾销税,而韩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OCI株式会社只被征收2.4%的反倾销税。
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乐朋等专家表示,此次对韩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美国征收的关税是对其早先对华太阳能电池组件征收高额关税的直接回应,而中欧光伏谈判还在继续,欧盟“缺席”在意料之中。
多晶硅制裁已经落地,对国内的多晶硅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但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提醒说,本次初裁对国内企业的提振利好作用不会如希望的明显。一方面,征税对美韩的实际影响有限。另一方面,国内产能依旧过剩且更加恶化。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不可掉以轻心,制裁并不是“速效救心丸”,市场空间仍然需要企业自强去拓展。
专家认为,此次对美韩的多晶硅制裁或是想借此给欧盟警示。“中国这是敲山震虎,此次是刻意回避了欧盟,想借美韩对欧盟施压。”任浩宁说,现在是谈判最敏感的时期,如果谈判最终破裂,中国企业将完全丧失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
作为欧盟的主力,德国在我国今年前五月的多晶硅进口中占了30%,我国若对欧盟多晶硅征税,除了国内企业损失惨重外,德国产业更是首当其冲。虽然这笔账,中欧是心知肚明,但目前双方仍在价格这一核心问题上僵持不下。
广东省光伏产业联盟朱薇桦等业内人士表示,光伏案牵涉利益巨大,双方的谈判必定是一场全面的考量和博弈。如果在欧委会发布初裁结果之前,对欧多晶硅双反裁决是作为反制措施,那么现在就变成了谈判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