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北京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能源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困乏的地区,所需能源80%以上要从外省调入,能源供需矛盾一直存在,尤其是近几年,城市的发展,环境的要求,优质能源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研究本市能源消费状况,对于实现下一步经济增长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九五”期间能源消费的特点
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于“八五”时期,国民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能源2/3依靠节能实现。2000年全市能源消费量4211.5万吨,与95年相比,增长了19.7 %,年均增长3.7%,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8吨/万元(能源消费量按等价热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以下同),与95年相比,下降了25%,年均节能率5.7%,能源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7,低于“八五”时期的0.44,意味着“九五”期间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能源2/3是依靠节能实现的。
2.工业能源消费低速增长。“九五”期间,我市工业能源消费由95年的2282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497万吨,年均增长1.8%,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也低于”八五”期间年均增长5.2%的速度,这一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18。
3.终端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工业能源消费降到六成以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终端能源消费量的产业构成有所变化。第二产业终端消费量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和人民生活消费量所占比重继续上升。2000年第二产业终端消费量所占比重为59.7%,其中工业58.%,分别比95年下降5个和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终端消费量所占比重24.4%,比95年增加6.2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消费量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一产业终端消费量所占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工业始终是能源消费主要部门,但它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已经降到60%以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终端消费量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
4.终端消费品种结构得到优化,清洁能源比重上升。 终端消费量品种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95年煤炭消费量占终端消费量的近三分之一,位居第一,2000年电力替代了煤炭的位置,占到终端消费量的三分之一。2000年电力消费量350亿千瓦时,占终端消费量的30.7%,比95年增加6.3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1249万吨,占终端消费量中的22.5%,比95年下降4.6个百分点;石油产品消费量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增加1.4个百分点。整体上,清洁能源(电力、热力、天然气、煤气)比重为42.8%,比95年增加4.6个百分点,非清洁能源比重为57.2%,比95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
5.人民生活能源消费趋向优质化,优质能源比重达60%以上。“九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用能结构也有了极大改善。2000年全市用于生活的能源消费量533.5万吨(标准煤),比95年增长17.3%,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482千克,是95年的1.25倍。品种结构从以煤炭为主,变为以优质能源为主,优质能源比重达60%以上。家用电器的普及,尤其是空调大量进入家庭,使生活用电在生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5年的13.7%提高到2000年得30.4%;汽车进入部分家庭,使生活用油在生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5年的4.8%提高到2000年的9.7%;天然气、热力比重分别达到4.9%和9.4%。而煤炭在生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5年的63.6%下降到2000年的38.1%。
二、结构调整是实现“九五”期间节能的主要途径
如前所述,“九五”期间经济增长所需能源2/3依靠节能实现,节能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是衡量能源利用经济效果的综合性指标,它的降低,一方面来自技术进步,即通过节能基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另一方面来自结构调整,即通过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果。“九五”期间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计算的宏观节能量为1445万吨。
1.单耗水平下降产生的节能量为1070万吨。下表显示了“九五”期间三大产业结构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化。
1995年 |
2000年 | |||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单耗 |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单耗 | |
合 计 |
100.00 |
3.75 |
100.00 |
2.80 |
第一产业 |
5.84 |
2.67 |
3.63 |
2.20 |
第二产业 |
44.10 |
5.09 |
38.06 |
3.53 |
工 业 |
36.11 |
5.94 |
30.1 |
4.06 |
第三产业 |
50.06 |
1.42 |
58.31 |
1.37 |
如果我们不考虑产业结构的变化,仍以95年的产业结构来测算,由于单耗降低而产生的节能量为1070万吨,一、二、三产业的节能量分别为42万吨、993万吨、35万吨,分别占由于单耗降低而产生节能量的3.9%、92.8%、3.3%。工业节能量983万吨,占由于单耗降低而产生节能量的91.8%,占整个节能量的68%,是节能的主要部分。
2.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节能量为375万吨。 “九五”期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95年的5.84%,下降到2000年的3.63%,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95年的44.10%,下降到2000年的38.06%,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95年的50.06%,上升致2000年的58.31%。如果我们不考虑技术进步带来的节能效果,按95年的单耗水平测算,由于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低耗能产业比重上升,产生的节能量为375万吨,约占全部节能量的四分之一。
3.工业节能主要依靠行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也是节能的主体。“九五”期间,我市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很大,不同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整个工业对能源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行业中,能源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属于高耗能行业,一般的加工工业基本上属于低耗能行业。观察“九五”期间工业行业变化,高耗能的煤炭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由95年的28%下降到2000年的18%,而低耗能的加工业产值上升了10个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比重由95年的16.7%上升到2000年的44%,该行业的产值单耗在工业中是最低的,仅为全市工业单耗的1%。这种结构的变化,产生的结构节能量约占工业节能量的80%,结构节能效果明显高于“八五”时期。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的节能量约为1160万吨,占全部节能量80%,说明八成节能量是依靠结构调整实现的。
三、今后的节能潜力
“九五”期间,我市的节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能耗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能源经济效率还很低。按2000年我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计算,每吨能源消耗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500元(为满足国际比较,能源消费按当量热值计算),按现汇折算约为800美元,按国外97年的数据计算,每吨能源消耗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是我们的9倍、英国是4倍、法国是5倍、美国是3倍。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效率还是很低的。因此,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市能源经济效率,不仅是节能的需要,更是实现下一步经济增长战略目标的需要。
2.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还有下降空间。“九五”期间,在我市考核的重点耗能产品中,约有2/3的产品的综合能耗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2000年北京供电煤耗35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日本330千克标准煤/千瓦时(94年);2000年北京吨钢综合能耗926千克标准煤/吨,美国721千克标准煤/吨(94年),日本656千克标准煤/吨(95年);2000年北京合成氨综合能耗2200千克标准煤/吨,美国970千克标准煤/吨(95年)。
3.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节能尚有潜力可挖。“九五”期间,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良好的节能效应。第三产业是最具节能效果的产业,我市第三产业的单耗为全市单耗的一半,为工业单耗的1/3,按“九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能量测算,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使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下降1%。今后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继续上升,还将产生一定的节能效应。
4.能源结构的优化,将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积极的作用。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结构,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看,以 电力、天然气、石油产品等优质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优于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九五”期间北京的能源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北京申奥成功,必将加快全市能源优质化进程,能源结构的优化,将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积极的作用。
四、几点建议
1.加大技术节能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约为45%,比发达国家低15?/FONT>20个百分点,民用能源利用效率约为43%,比发达国家低7?/FONT>12个百分点。考虑今后技术节能难度越来越大,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必须加大技术节能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出台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目前我市推进能源优质化的主要困难在于,优质能源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昂贵的运行费用,使优质能源价格偏高,企业缺乏使用优质能源的内在经济动力。必须出台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能源优质化进程。
3.强化节能管理,加强新技术在能源开发、供应、消费领域的应用。强化节能管理,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对现有用能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推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降低能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