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1950年成立的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无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背着产品挨家挨户地向牧民推荐太阳能发电设备,还是后来在海外发起IPO,其成长历程无疑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的缩影。
欧盟“双反” 我国光伏行业面临困境
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全球长期能源战略中替代传统能源将成为必然趋势,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欧、美近几年来对我国太阳能产品的“双反”调查,使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经营面临空前困难。面对困难,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升级、经营模式的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做了新探索。
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王振军告诉记者,欧盟“双反”结果未定,对于光伏产业造成的影响尚不可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来自欧盟的订单占据了中国光伏产业60%以上的市场。假如这个市场和美国一样关闭,对于元气尚未恢复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影响可想而知。
升级技术转变商业模式
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制订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创新建设着眼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这四方面同步进行、全面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把技术升级作为整个创新的核心。
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王振军公司实施的“年产45MW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公司太阳能电池研究所,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密栅、浅结、二次扩散、背场等工艺技术;并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的科技攻关项目和GEF/WB项目。其中, “TDB系列密栅浅结地面用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公司太阳能研究所围绕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开展多项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自主研发成果。
据介绍,该公司目前在北仑区兴建“日地太阳能产业园”。该项目将采用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技术。转型升级不单是规模的升级,最重要是技术的升级,公司将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实现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
那么如何抵抗欧盟“双反”的影响,王振军认为,除了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国内市场应更快速地大规模启动,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近年来,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向光伏行业的下游延伸,进入光伏发电工程市场。新的商业模式是逐步向并网发电和太阳能“分布式”发电的方向发展。
增加研发资金投入鼓励创新
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企业。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公司上下认识一致,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公司把技术研发投入作为公司支出的首位来考虑,研发投入年年递增。
该公司还设立了一个研究所和两个工程技术中心,自主开发、应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近年来自主完成了30多项新技术研究开发,产品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同时还建立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把创新作为全体员工的主动行为和普遍行为,通过开展“技术小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班组工艺改良等活动实施一系列革新,大大激发了员工们的微观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几年来日地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赢得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同行们的认可: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就奖,公司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