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千多块组件的项目,居然有近五百块不合格。”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认为,我国光伏电站的质量问题还很突出。
我国光伏制造业近年来迅速崛起,在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背后,组件质量及使用年限已经成为整个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组件质量堪忧
光伏产业链主要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及并网等,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组件和电池由于技术门槛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近年来光伏组件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
在光伏行业整合进程加速的情况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行业内约有400余家光伏组件生产公司。各个组件生产厂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价格也相差甚远,一些组件在野外实际应用中,短短几年的使用就出现了组件转换效率降低、背板变色、背板损坏及EVA发黄、起泡、热斑效应,还有接线盒烧损等问题。
“行业内目前确实存在着组件转换效率不高的现象。”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野证实。“中广核公司用电已超过300兆瓦,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组件在用了3、5年后转换效率就开始急剧衰减,甚至出现10%的衰减或者背板开裂等严重问题。”
“行业内不仅三四流企业存在组件质量问题,骨干企业也存在组件质量不过关的现象。”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在十一月中旬召开的2013年光伏领袖峰会上举例说,某一用户接触的是大厂生产的产品,在他应用的产品里,光伏组件普遍的功率大约为4%到12%。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业内人士对光伏市场前景普遍看好。
在国内光伏行业发展日渐明朗的形势下,行业产品质量及使用年限问题也日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拦路虎”。
25年是国内光伏组件生产商普遍宣称的使用寿命,国内生产商普遍都有25年功率保证的承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杜邦光伏氟材料中国区技术经理付波坦言,近年来光伏组件效率虽稳定提升,但组件质量及使用寿命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他表示,从目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来看,很多组件达不到10年的使用寿命。
“组件需要连续工作25年,超过承诺保修期后,组件能不能继续运转,质量如何保证,就只能靠生产厂商的约束力了。”有专家表示。
标准制定需加速
业内人士对组件出现的质量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上海航天机电技术和质量负责人陈国良表示,“组件质量问题确实存在,但问题不仅仅出在组件本身,还包括成本下降、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维护等,都会涉及到质量问题。”他介绍说,对于组件质量问题,其实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组件制造阶段,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会造成组件的微裂纹。
“尽管光伏行业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评估标准,但光伏质量标准在很多方面体现的并不成熟。”晶科能源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金浩说,比如在控制质量方面,我们使用的都是IEC标准,IEC标准适合某些场所,现在分布式电站建设环境非常综合,因此组件能否具有25年的使用寿命,在学术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付波也明确表示,光伏组件现在的认证测试更偏向于可靠性测试,其实可靠性测试并不是寿命测试。从组件设计方面讲,如果换了材料,若没有经过长期严格的考验,它必然在下游产生新的失效问题。他告诉记者,在分布式电站建设过程中,行业内有些企业会偷换价格便宜的材料。行业内若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材料清单,且这个材料清单必须是长期被认可的。
组件厂商应该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生产组件或应该为组件划分一定的等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内客户表示,现在的组件标准都一致,并没有区分哪个组件用在地面上哪个组件用在建筑上,用在农业或仓库上的组件,应该要求更低一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现在单一组件标准无法适应不同气候区域。
中国的气候区域比欧洲单一国家复杂多了,有高温的、潮湿的、干热风沙的,也有沿海盐碱腐蚀环境的,甚至还有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在这么多气候区只用一个标准来考核组件质量并不合适。”在他看来,环境严苛的区域对组件质量的要求就高,而那些环境温和的区域对组件质量要求没那么高,如果再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反而会造成成本的浪费。这就要求电站开发商在前期对项目环境进行勘查时就要形成对组件质量的要求框架。
为了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及标准化工作,国务院发布的光伏“国六条”细则也曾经明确指出,为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要推进标准化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光伏材料、电池及组件、系统及部件等标准体系,完善光伏发电系统及相关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等。但总体来看,我国光伏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着滞后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光伏行业标准修订速度过慢,急需的标准虽已获得成功立项,但由于标准研制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发布实施为行业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