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在漫长人生过程中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施正荣来说,5年时间内实现了从科学家到中国首富的完美转身。
在过去10年里,光电行业的发展已经使通过光电电池获取电变得经济实用。现在,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市场都有成千上万的住户和企业正在使用光电技术。也正是光电技术的这场革命让一个默默无闻的施正荣和他的无锡尚德(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成为该行业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回国之前,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他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回国创业。
2004年无锡尚德产值翻了10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年,在无锡市委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从VC和PE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而后,无锡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拥硅者为王”,这是光伏业界一个传统说法。进入2006年后,全球光伏产业蓬勃兴起,作为光伏电池主要原料的多晶硅陷入严重供不应求的境地,价格一路飙升。而无锡尚德是一家下游组件厂商,尽管技术先进,如果缺少上游原料同样不可能维持生产并满足产能扩张的需要。
多晶硅的风险愈演愈烈,施正荣再度掌舵方向,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2007年5月9日,总投资3亿美元的电池基地落户上海,并于今年年中投产,这是全球首个硅薄膜电池基地。相比硅片太阳能电池,它的转换效率略低,却很具成本优势,每瓦太阳能电池成本可从2.5美元降至1.2美元,但同时也面临资金、技术的门槛。按照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到2012年尚德电力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每5年,我们必须有个杀手锏技术,否则很快就会被后来者超越。”科学家出身的施正荣并不畏技术的更替,关键在随市场方向的准确把握。
然而,光伏产业有着一处最大软肋,那就是成本问题。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正是依靠各国政府强力的政策扶持,光伏产业才得以高速发展,因此,这个巨大的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德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给予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约0.5欧元的补贴,去年太阳能电池总装机量达到全世界57%。
一直以来,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国内光伏企业过于依赖欧洲市场。但到去年年底欧洲各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与需求之间将达到平衡。打开国内市场显然是当务之急。但现在中国政府对扶持太阳能发电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这显然也是施正荣最大的软肋。不过,他还是寄希望于未来5年:“现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了,只是缺少一些实施的细则。估计在未来5年内,太阳能会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应用。”
同时,尚德通过收购日本MSK公司、成立北美公司大力开发日、美市场,并向法国、希腊、西班牙等新兴市场进军。这是不是施正荣2012年到2017年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