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市场 » 正文

移动能源时代 每个人都成为发电主体移动能源时代,

日期:2015-03-18  

国际新能源网

2015
03/18
13:4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移动能源 薄膜发电 电能 太阳能

近年来,以太阳能技术多样化应用为特点的移动能源产业正在全球悄然兴起。依靠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为汽车提供动力,可以打造太阳能全动力汽车,使其摆脱充电桩的桎梏;将太阳能发电组件嵌入可穿戴装备,人们便可以在户外等离网条件下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充电,享受更加便利、自由的工作生活。总之,移动能源时代,借助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每个用电个体都能成为发电主体。

日前,首次提出移动能源理念的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主席李河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3年,我国移动能源、薄膜太阳能发电的市场规模将是汽车市场的3—5倍,将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记者:移动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区别是什么?您为什么说它是一场“占据道德高地的商业模式的革命”?

李河君:移动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就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一样。移动能源由传统的集中供电,变成每一个个体都是发电主体,能源将无处不在。移动能源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其核心技术——薄膜发电技术。薄膜电池像纸一样可弯曲、可折叠、可携带,让人类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移动能源包括可移动、可穿戴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手机、背包、衣服、汽车等,都可以利用太阳能随时随地发电,也包括离网的分布式发电。

当前,我国面临全球性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需要国家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培育一批像高铁、水电一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移动能源就是这样一个正在全球兴起的新兴战略产业。目前,我国薄膜技术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最高水平,还将在全球保持技术领先5到10年。现在,薄膜发电的转化效率已经超过30%。简单说,就是100个单位的太阳能,可以有30个单位不经过燃烧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传统化石能源只能利用1—2个单位,还带来大量排放和污染。把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可以实现人类利用能源零排放,倒逼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随着转化率的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逐步优化和原材料国产化,移动能源将走进千家万户。因此,这是一场占据道德高地的商业模式的革命。

记者:作为一项科技创新,移动能源将催生怎样的产业发展,如何影响中国和世界?

李河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强调,“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移动能源、薄膜发电产业,就是这样一项工程科技创新。移动能源具备高科技+能源的双重属性,直接带动电子、玻璃、钢铁等85个行业的发展。从产业链环节划分,移动能源市场可分为移动能源产品、智能路由产品和移动能源服务等环节。据测算,未来3年,我国移动能源、薄膜发电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8万亿元,是汽车市场的3—5倍,将会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全球移动能源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5万亿美元。这是一场人类能源利用的革命。抓住这个战略机遇,中国完全可以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一把,开创人类移动能源时代。

因此,我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鼓励发展移动能源产业列入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三五”规划,进行统筹部署;对移动能源关键技术、先进产品研发给予专项支持。

记者:今年两会上,您还提议建立“绿碳银行”,请阐释一下具体的想法。

李河君: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建立了不少碳交易市场,但目前碳交易市场主要针对的是控排企业,个人与机构参与者活跃度有限。实际上,我国以农村户用沼气、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家庭用户新能源终端利用量逐年扩大,预计2015年全国新能源终端用户超5000万户。这些以家庭为单位的微型新能源项目虽然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只有几吨,按照目前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价格,其每年收益也只有几十元人民币,但中国的家庭数量庞大,其产生的CCER总量将达数亿吨,价值数十亿元人民币。这些碳减排量的闲置,于国于民都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因此,我建议模拟银行运营模式,针对新能源家庭用户建立“绿碳银行”,家庭用户在“绿碳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按照每年实际发电量、用气量等获得收益并作为市场主体进行碳交易。这样做不仅鼓励家庭用户选择清洁生活方式,提高市场活跃度,还有利于缓解全国碳市场开启后CCER供不应求的局面。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