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报道称,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今年需要筹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才能实现预期的产能扩张,这消息引起了光伏行业的关注。
事实上,随着2015年17.8GW新增电站规模目标的公布,国内的光伏市场势必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但大规模电站建设的背后,需要的是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可以说谁能融到更多的钱,就能够在电站扩张中领先一步。
互联网金融、增发和资产证券化各种融资手段已被用在光伏电站的开发领域,但这还是难掩国内光伏行业融资难的问题。
光伏融资难题
此前,彭晓峰创立的江西赛维一直从事光伏的研发和制造,在一轮起伏之后彭晓峰开始选择在光伏的应用领域重新出发。
当考察了多地的光伏应用市场之后,彭晓峰发现“最大的难题是融资难,而且特别是分布式的,其中融资难里最难的是分布式建设期的融资。”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有着大量的光伏电站处于筹建或是建设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
众所周之,光伏电站的发电周期在20年以上,同时贷款年限在10年以上,但是光伏电站的特性让光伏电站的收益很难在短期体现。
不仅如此,电站目前的监管也让资金望而却步。很多时候,由于银行或投资人对于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无法掌握,这就加大了投资风险。
因此目前仅有国开行和少数商业银行支持融资,难以推动国内光伏电站的装机量大幅增长。
融资难的同时,中国的众多光伏企业,尤其是民营光伏企业特别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发展。
这个矛盾特别需要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将可能解决光伏电站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对整个光伏行业都将是巨大推动。但是从目前国内光伏行业来看,融资并不容易,光伏融资环节也逐渐成为新兴资本进入光伏行业的切口。
拓展渠道融资
而当下什么融资方式最适合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呢?
晶科全球新闻发言人钱晶向记者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光伏融资还是需要依靠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养老金、基金、信托等。无论是以运行良好的电站资产作抵押,还是资产证券化,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金融产品发达国家对于基建项目等融资的模式。”
在现阶段,因为政策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依靠银行确实很难融到大规模的资金。不过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光伏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获取大规模的资金,用来扩大其在国内的光伏电站市场。
但是没有上市的光伏公司获取融资的途径就相对狭窄。
针对这一现状,彭晓峰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他在今年年初推出了以实物融资租赁为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创新金融服务品牌——“绿能宝”。
“绿能宝”作为专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全套解决方案的,通过构建投资人与光伏发电业主投融资的桥梁,为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寻找一条新的融资途径,也为用户寻找到一种创新的、风险可控的、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而该产品一经推出就深受市场追捧。近日,推出“绿能宝”的公司SPI更是获得了来自Yes Yield Investment Ltd.的新一轮5000万美元私募融资。SPI董事长彭晓峰表示,此次获得私募支持,可看出投资者看好企业打造成新一代国际化能源互联网公司的前景,也显示出其对SPI绿能宝未来的信任与期待。
随着互联网和光伏的结合越来越深,相信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绿能宝”类似的融资方式出现,不过钱晶还是希望国家通过适度宏观调整信贷投放方向,让资本从传统能源倾斜一些到清洁能源,“先进的光伏技术已经实现大规模商用,它具备了被资本青睐的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