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天阴欲雨,绵阳市梓潼县鸿锋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希文登上楼顶查看太阳能发电站的电表,喜上眉梢,“虽然这十天里多数都是阴天,但还是产生了179度电。”他说,已经有两家企业参观过后,打算请他们帮助建设发电站。
按照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按照发电量进行电价补贴,每度补贴0.42元。受政策推动,近一年来,绵阳一口气新增了三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萌生兴趣。
正是看好这一市场前景,赵希文还成立专门的设计安装公司。不过,一段时间运行下来,赵希文发现,与他的公司接触的,绝大多数是商户或企业,个人用户寥寥无几。
自建太阳能发电站门槛不高回报不小
自2014年8月建成绵阳首个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后,江油人王爱军没少接待来参观的客人。久而久之他发现一个问题:参观时大家都说好,回去也要整一个,但真正动手的却很少。
在他看来,自建太阳能发电站门槛并不高。他去年在自己经营的电器商场楼顶安装了一座3千瓦的发电站,总成本不超过5万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逆变器等组件,将产生的直流电变成交流电;支撑发电板的钢架。“今年价格更低,装机5千瓦也只需要这个价钱。”
在建设这个太阳能发电站前,他的商场每个月仅电费就需要1400元;而发电站建成后,每个月大约能发电800度左右,可以节约一半的费用。
在解决自家商店供电的同时,王爱军还有更大的“野心”:通过安装专用的双向电表,用不完的电可自动并网,按脱硫煤电上网价0.4552元/度卖给国家,加上每度电0.42元的发电补贴,卖电收入可达到0.87元/度,“以后扩建这个电站,还能卖电赚钱。”
场地局限和回报周期拦住“民用”脚步
同样看好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的前景,梓潼人赵希文比王爱军走得更远:2015年初,他到沿海考察一番后回来,不仅在自己的公司总部顶楼建了一座5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还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为客户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发电站。
电站刚建好不到两周,就已接待了近10批参观者,其中两家企业马上明确表达了订购意向。分析市场,赵希文认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站目前的客户,主要在企业而不是个人。
首先是场地问题,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有限,通常只能在楼顶或外墙安装,导致发电功率不高,回报吸引力不高;此外,居民用电价格比商用电低,而且用电量也不大,缺少自己发电的现实动力。
促使赵希文去考察太阳能发电的动力,就是他的公司所经营的酒店,每月仅电费就高达6万元。目前他正计划在酒店顶楼安装一座3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这样每年至少可以发电4.5万度,按照0.85元每度的商用电价格,一年可以节约近4万元电费。”再加上每度0.42元的补贴,“一年总共能节省近6万元。”赵希文说。
创新能否引发“井喷”期待政策扶持
同样是发电站,也有一些区别:王爱军的太阳能光伏板是以45度倾斜摆放,而赵希文则是在楼顶先建一层钢架,再在上面平铺太阳能光伏板。
赵希文说,前者的好处是相同面积下,可以多摆放20%-30%的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效率更高。”而后者则可以起到楼顶“隔热层”的效果,节约隔热和防漏的费用。
赵希文的楼顶面积约为850平方米,大概每5年做一次防漏处理,每次需花费3万元;另一方面,根据专家测算,夏天时顶楼温度较高,使用空调要比其余楼层多费电20%-30%,而通过在楼顶平铺一层太阳能光伏板,大概每五年每平方米可节约100元,而太阳能光伏板的使用寿命长达40年。
在赵希文看来,这样的创新能够在不少企业或写字楼中推广。“已有的楼房顶部都可以进行改造,在发电自用、多余电量出售之外,还能节约一笔维护费用,大概3-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他希望政府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这一行业即将进入井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