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资源再利用角度来说,开发秸秆利用的前景都十分广阔。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综合利用发展逐渐放开,如麦麸等原来被当作“废物”的农业产物,现在成为发展农业不可缺少的精饲料,这是人们观念的一大进步。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发展秸秆,挖掘其中蕴藏的大量生物质能。
“禁烧令”收效甚微 秸秆农用为农业废品寻出路
白露至,秋分近,秋收将到田野忙。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粮食连丰的喜人成绩下,与农业生产相伴而生的农业“废料”——秸秆,却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长年来,每逢秋收过后,田野间秸秆燃烧的烟雾遮空蔽日,一时间形成了“万里田场无晴天”的局面。在四川临近村落的街道,焚烧秸秆的烟味已将道路两边簇拥的桂花香馨遮盖无遗;在吉林,田地间昼夜焚烧的火光、烟雾不断……
“目前,焚烧是农民处理秸秆最直接的方式,超过半数的秸秆被就地焚烧,这种现象在我国东部几个农业大省尤为突出。”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表示,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还可能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因此,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资源再利用角度来说,开发利用秸秆的前景都十分广阔。
“秸秆不‘废’,也是农业收获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夏粮“十二连丰”的前提下,我国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达到七八亿吨。其中,被有效利用的仅占一半左右,且多为粗放化利用。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但是,每逢需要大量“处理”秸秆的时节,各地方还是要靠“禁烧令”来限制秸秆焚烧,收效甚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虽然政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脱节。他认为,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劳动成本提高。此外,由于资金问题,可一次完成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的大型一体化收割机普及面不够。“因此,农民更愿意选择就地焚烧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秸秆。”
家住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的农民刘占民,正在自家田地里查看今年庄稼的长势,他说:这里9月20号左右就要开始进行水稻的收割,国庆后开始收玉米。当问及自家地里能产生多少秸秆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俺也不知道具体能有多少秸秆,不过俺看到每亩地需要两车拖拉机装得满满的才能把秸秆全部拉走。”“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去方圆5公里内的农村收秸秆,每收1吨秸秆农民要付给我们10元钱。”河南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衡表示,农作物秸秆是我国主要的生物质能源之一,然而其处理成本确实不低——如果去超出5公里外的农村搜集秸秆,则成本很难收回。
同样,刘占民透露,由于存储秸秆需要大量空间,处理加工成本高,农民自身很难承受相关成本。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在田地里就地焚烧。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对秸秆利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其利用的理念和方式也不完全对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丁声俊表示,不把秸秆当作农业作物却当垃圾,这是理念性的误区。应该转变传统的老旧理念,在重视农业生产子实的同时,将同样是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出来的农作物秸秆也当成是农业的重要收获之一,将其发展成一个产业,转化为能量。
丁声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综合利用发展逐渐放开,如麦麸等原来被当成“废物”的农业产物,现在却成为发展农业不可缺少的精饲料,这是人们观念的一大进步。“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发展秸秆,挖掘其中蕴藏的大量生物质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