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寒冬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市场经济规则的世界里,这样的诗意是不存在的。
据某知名网站日前报道称光伏企业渐出“寒冬”,专家预计今年维持好势头。报道中以江苏某知名太阳能企业,将在日本建一座最大太阳能电站为例,分析了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不断增长发展的好势头,以及从201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应用市场,至2015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保持全球首位,累计装机超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这是国内生态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引起的国内新能源市场需求旺盛的结果。
面对大好的形势,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谨慎的乐观。因为我国光伏产业应用市场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应用环节以及某些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起步阶段时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尴尬。2012年以前,由于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规模较小,应用需求不足,国内绝大多数的光伏产品都依靠出口,进而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受制于国外的经济形势、行业政策。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和威胁着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观,新型清洁能源,环保理念,这些都促进着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在经历了2012年欧美的光伏贸易保护政策后,我国光伏产业也在重挫之后,开始了理性的回归,供需关系的重塑。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家虽然在相应的金融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给予了光伏企业很大的补贴优惠,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实相对滞后给光伏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占据着同类产品贸易的大部分份额,这也引起了双边多边贸易摩擦不断,其中很多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分歧。
从加入WTO至今,在光伏产品贸易中遇到的这类国际标准分歧非常常见,一般解决法案就是引入一个国际互认的对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像国内的一家获得UKAS和CNAS国际互认的大型认证检测集团——英格尔,已经在我国国际贸易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我们需要这样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第三方机构,为我们搭建起,国际贸易的桥梁。同样的,光伏产品领域,我们也需要接受国际标准和规则,我们的企业需要向专业化,自主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缔造国际认可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光伏产业渐出的“寒冬”,不再出现“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