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备受瞩目的GE—阿尔斯通并购案尘埃落定。GE以123.5亿欧元收购了法国电力设备巨头阿尔斯通的电力和电网业务。而就在这宗吸引了全球能源设备业眼球的收购完成当天,GE将可再生能源业务剥离出来,单独成为一级业务板块——GE可再生能源集团。
以全新面貌亮相的GE可再生能源集团,将如何兼容并举两家之所长,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大展拳脚?GE可再生能源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裴柯斯(Jerome Pecresse)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回答了这个问题。
合并后的优势互补凸显
某媒体:合并前,GE和阿尔斯通在能源设备业务领域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各有所长。合并后成立的GE可再生能源集团将如何调整这些业务及产品,真正实现优势联合及互补?
裴柯斯:在我看来,合并前的GE和阿尔斯通两家公司,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比如,在传统能源领域,GE的石油、天然气业务都很出色,而阿尔斯通则在火电方面有许多部署;在可再生能源板块,GE和阿尔斯通都拥有风电,不过GE侧重陆上风电,而阿尔斯通更多的是在海上风电领域以及水电;在输配电领域,阿尔斯通更多的是做一些大型电网的输配,而GE更多的是在能源转化、变频器这样的门类。
合并后,这些业务都将实现融合与补充,从而使GE可再生能源集团的业务覆盖面更广泛、更全面,也更能充分发挥此前在这些业务层面的优势。
就全世界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架构千差万别,市场中客户能接受的商业模式也有差异。过去,GE更擅长于产品销售,而阿尔斯通的长项在于项目的管理、执行和工程总包。合并后,不仅这两方面可以很好地结合,我们还可以更大程度地依赖“GE智库”,把包括软件工程、融资等在内的许多前沿科技和业务融为一体,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为客户提供更多样、更完整的产品和服务。
某媒体:经过业务整合,全新的GE可再生能源集团将专注于哪些业务?
裴柯斯:从整个GE的结构来看,每个业务发展还是相当均衡的,没有特意提升哪一个,更多的还是根据客户需求和业务的主要发展区域具体安排。
可再生能源一直是GE关注的领域,现在更是被提升为一级业务板块。从去年业务整合至今,我们在整个可再生能源业务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达到过去的两倍。
持续看好可再生能源发展
某媒体:未来,可再生能源是否会成为GE重点推动发展的业务领域?
裴柯斯:事实上,我们非常看好可再生能源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在GE看来,可再生能源未来将是主流的发电形式。近几年来,全世界每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有一半都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我们都看到了这种趋势,包括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GE当然也会顺应这个大趋势而做出业务上的调整。
与此同时,在完成了对阿尔斯通的并购后,我们可以将双方各自有优势的可再生能源业务整合起来。GE可再生能源业务原本着重于陆上风电,并购了阿尔斯通后将同时增加水电和海上风电的业务,这将使得GE可再生能源业务板块更加完整。
我们可以看到,在完成了对阿尔斯通的并购之后,GE可再生能源业务的板块每年差不多有100亿美元的营收,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供应商中覆盖业务范围最全、最广泛的一个企业。
其实,我们将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一级业务板块,就已经证明了GE对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决心,我们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做出努力。
借力“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某媒体:合并前的GE和阿尔斯通都很重视中国市场,但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面对中国企业的迅速进步,GE可再生能源集团将如何应对在中国市场的竞争?
裴柯斯:不可否认,现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水电、风电市场都是如此。不过,GE并不会过分担心这种竞争。我们能够持续在中国生存主要依靠两点:一是技术上不断的创新;另外是持续通过全球供应链,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价值。以水电业务为例,过去20年间,我们不间断地在此领域进行本土创新。比如我们向三峡集团交付的850兆瓦水轮机组,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机组。
正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保证了我们既能够区别于中国国内的竞争对手,同时也能区别于一些扎根在中国的外企竞争对手。另外,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还有助于带动我们的供应链效益,不断降低成本,给我们的客户带来最大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在项目执行方面还秉承及时交付和保证质量两点,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某媒体:在竞争的同时,GE又将如何加强同中国企业的合作,参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
裴柯斯:GE与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方面一直都有合作。无论是风电还是水电领域,我们都有和一些工程总包商合作,将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以外的地区。我们在沈阳的风电组装基地,就不仅服务中国的风机制造和组装,同时也会面向海外市场。在水电方面,我们也和中国企业一道将项目带到非洲、亚洲等地区。这些也都顺应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此外,GE在项目前期投融资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对全球许多地方的法规政策、项目执行的难度和具体的举措都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地协助中国合作伙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