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火热的四川多晶硅项目上马气氛中,继峨眉半导体和新光硅业之后第三家能实质性产出多晶硅的厂家诞生。而投资方通威集团,正试图将该项目运作成世界级多晶硅生产基地。
200吨生产线试产成功
通威股份收购的永祥多晶硅,目前正在建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其中分为200吨多晶硅生产线和800吨生产线。
今年7月,通威股份曾公告,经过三个月的设备调试,200吨多晶硅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据悉,此次送检的产品正是该公司200吨多晶硅项目试生产产品。
通威股份昨天公告同时表示,永祥多晶硅800吨多晶硅项目经过设备调试,将于近期进入生产。
探索廉价制造技术
“已有不少投资人这几天表达了想调研通威多晶硅项目的打算。”通威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这些机构最关心的是200吨多晶硅生产线的实质成本。多晶硅的技术瓶颈在于其冶炼环节。提纯技术门槛高、投资大,目前最为成熟的提纯工艺是西门子法,但提纯时需维持1100摄氏度的高温,耗电大,成本高。如果未来能用相对廉价的新技术大规模替代现有技术,一些高成本的生产商无疑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永祥硅业正在探索一种廉价制造技术,率先应用在首期200吨试验线上,用电度数、消耗三氯氢硅比传统方法有大幅降低。
之前,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曾透露,通过采用新技术,希望多晶硅的第一阶段生产成本能降到目前的50%。第2阶段再降低50%,最终达到100-150元/公斤的生产成本。如果这一目标达到,对下游太阳能电池的成本降低和加快应用将起到极大促进。据悉,通威远期规划投资多晶硅年产上万吨。
随着上述试生产消息的发布,通威的多晶硅技术专家团队也更加引人瞩目。据悉,200吨/年多晶硅试验线的科技带头人是已年届70岁的戴自忠教授,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退休后发挥余热从北京来到四川,目前是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专家组组长。戴教授希望采用新工艺为大规模生产多晶硅提供技术示范。另外,今年36岁的易正义高级工程师是中国第二代多晶硅专家,现为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副指挥长,他率领国内实力派专家团队建设永祥高纯多晶硅的主装置线。
多晶硅产业迎利好
另外一个利好则是来自政策层面。7月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办法》,明确载明直供电试点将首先放开多(单)晶硅、钒钛、电解铝及深加工、氯碱行业。
多晶硅生产是高耗能产业,用电费用一般占全部成本的40%左右,生产一公斤多晶硅要200-400度电左右,因此便宜的电价对企业至关重要。四川实施直供电后,初步预计降低幅度约为50%。以一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全年产量800吨计,如果采用直供电,除去税收,每年可新增利润6800万元左右。有关人士认为,这将极大促进四川多晶硅产业的发展。
上述大规模投资,也将促进多晶硅下游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仅占全球1%,而在世界太阳能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潜力巨大,到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
据悉,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瓶颈是多晶硅的高生产成本和光伏发电上网成本。目前每千瓦光伏电能建设成本为3—5万元。专家预计,随着上游晶体硅的价格下降和光伏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加上建筑中房顶、外墙等平台的复合开发利用,每千瓦光伏电能的建设成本将在2010年前后达到7000元—1万元左右,这将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