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接到电话,绵阳市新为创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再维难掩喜色——入驻绵阳新能源孵化器的申请已获批,不仅可以免费入驻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同时还可以与行业相关企业“扎堆”,“业内人士一碰撞,没准就能促成新的合作。”杨再维说。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挂着绵阳的字头,但绵阳新能源孵化器的“业主”却是一个乡镇——涪城区城郊乡每年出180万元租了一栋大楼,用作孵化器场地。如今,绵阳市各级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创办孵化器蔚然成风,相关新兴产业也在茁壮成长中。
寻找产业空间城郊乡复制“开发区”模式
3月15日,绵阳新能源孵化器正式挂牌当天就有两家企业入驻,此外收到5条入驻申请,这让城郊乡党委副书记李富泽长出了一口气,“对一个乡来说,每年出180万的租金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城郊乡地处绵阳城郊接合部,是全市经济最强的乡镇。但近年来,工业增长乏力,究其根源,李富泽将其概括为“缺少空间”:一方面没有工业用地指标,谈好的工厂没法落地;其次,既有的工业以传统机械类为主,成长堪忧。
要如何解决城郊乡的“产业心结”?近年来,在绵阳兴起的孵化器模式给了李富泽以启发,“孵化器只需办公场地,不用工业用地指标,而且培养的都是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很快,结合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城郊乡决定以新能源作为孵化器的发展方向,并出资在金家林总部经济区租下了一栋13层、总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大楼,作为孵化器的场地。“这就类似于一个开发区,我们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年的免费场地,以及相应的工商注册等服务,引导相关产业在此集聚,希望成为城郊乡甚至涪城区新能源产业的主战场。”李富泽说。
孵化器“扎堆”带来便利的第三方服务
在金家林总部经济区,城郊乡的孵化器并不是唯一。受创新创业氛围影响,三年来,绵阳孵化器从8家猛增到43家,孵化面积和孵化成果均稳居全省第二。仅在新能源孵化器附近三公里之内,就有六家由社会机构兴建的孵化器,可满足200多家创业团队的成长所需。
选址于此,城郊乡看好的正是周边的孵化服务。据介绍,目前入驻新能源孵化器的均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满足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金融等服务,仅靠城郊乡政府显然不够的,而附近的孵化器则可作为一个有力补充。
绵阳金恒源地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驻的企业,该公司主要服务于建筑企业,利用地表浅层的热能节电,“这个领域市场前景很大,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但要打开局面,还需要专业的策划定位和人才团队,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的支持。”该公司副总经理宋伦成说。目前,附近的相关孵化器正在启动市场调研,未来双方有望达成合作。
截至5月中旬,绵阳新能源孵化器已入驻5家企业,同时还有4家企业已提交申请等待审批,经营范围从地能利用到新能源汽车研发。预计2016年入驻企业将突破10家,产值将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