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17万辆,同比增长126.9%,其中包括纯电动车13.4万辆,混合动力车3.6万辆,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0万,同时上半年全国已建成8.1万个充电桩······如果看完这些数据还觉得新能源汽车离你很远,那就看看每天坐的公交、街上跑的出租车,很大部分都换成了新能源汽车,不少物流车和环卫车也将换上新装,实现纯电动。哪怕你还表示对新能源汽车一无所知,却不可否认它已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
2015年被汽车行业人士称为“互联网造车”元年。国际上,微软、苹果、谷歌等巨头早已有所行动;国内借着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的东风,乐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欲分享“新能源+智能汽车”这块“新鲜出炉的蛋糕”。
最近,苹果在造车、三星要造车、格力已经造出了一台车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小编已经表示看不懂了,就算新能源汽车前景诱人,可这些门外汉就算再大牌,不差钱,如此“不务正业”真的好吗?
苹果、三星、格力等 “不务正业”来造车
苹果造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每次一有消息流出,还是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外媒7月3日报道,苹果公司或将于2019年发布首款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可跑400至500公里,车辆还将配备太阳能电池板和自动驾驶系统。发烧友表示肾已不够卖了。可近日又有报道称负责苹果电动汽车项目的史蒂夫·扎德斯基已经离职了。因此,八字还未一撇的苹果汽车可能要推迟到2021年亮相,比其原计划的2020年延后1年。
苹果再三“跳票”已让人无力吐槽,且不管到底是2019年还是2021年问世,近日三星的动作颇耐人寻味。
7月15日早间,有传闻称三星电子将参与比亚迪的定向增发。此消息一出,外界戏称,三星这是受了苹果的刺激,要和苹果死磕到底节奏。但此举肯定不止是“叫板”苹果这么简单。而在之后的7月21号晚间,比亚迪发布公告称,三星将以约30亿元人民币(约4.5亿美元)购入5226万股比亚迪A股,持股1.92%,此事也总算是尘埃落定。这次的“牵手”在业内激起了一层浪,业内纷纷表示意外,但也猜测三星电子参股比亚迪,意在曲线进入中国动力电池市场。
虽然三星目前不会真的造出一辆车去和苹果“叫板”,但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三星在电池上的实力也算有目共睹,而三星此举也正印证了新能源汽车的火爆。至于三星和比亚迪联手之后是否还会有大的动作,也未可知。
除了苹果和三星,这两日业内又被一位女性刷爆了屏。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7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期间首次向媒体记者透露,收购银隆后,格力还将进军新能源家用小汽车。董明珠甚至引领大家一起走进她设想的美好蓝图,用着格力的手机,遥控着家里的电器,回到家里享受格力给你带来的温度,同时走出去坐上格力的银隆汽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跨界造车不是过家家
不论是早前的互联网资本扎堆“造车”,还是如今的苹果、三星和格力,外界的声音各异。
外行虽是看热闹,却也道出了一些实话。
未来汽车行业前景并不明朗,但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像风投一样,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们还无法定义未来的汽车,更无法明确未来,所以互联网造车看上去像是炒作,玩概念,但也没准就掌握了未来汽车的方向。
毫不沾边的互联网进入汽车行业,尤其是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免让外界质疑。互联网造车,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反之,让电动汽车引入互联网思维,似乎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互联网造车也许饱受争议,但像三星、格力这些企业,业内虽然意外,却是企业谋求转型,抓取市场的不错选择。同时对车企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机遇。
拿三星入股比亚迪来说,从2014年开始,三星、LG化学就在中国投资建厂投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由于价格低廉,国内很多车企纷纷采用韩国的车载电池,虽然这让三星电池板块短期内难以盈利,但却给三星控制中国庞大的车载电池市场的机会。
但不久前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的出炉,LG和三星电池却未纳入。这就意味着,如果拿不到准入目录,三星将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说再见。所以,在此关键时刻,三星的入股,虽然只有区区1.92%的股份,却是三星将新能源汽车电池打入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棋。
而对比亚迪而言,虽然三星走的是三元材料电池路线,与比亚迪主打磷酸铁锂路线不同,但两个路线结合,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可以互补,可能为比亚迪带来更多的空间。
电动汽车销量热销是好兆头但其背后是锂电的疯涨。去年年底,就有很多车企买不到电池,锂电池材料磷酸锂也因此由4万元/吨,飙升至15万元/吨。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自用还是为其它车企供应,动力电池的爆发很快就将到来。同时作为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比亚迪无论是做产能增产或是汽车研发也都亟需大量的资金支持。
未来新能源汽车谁主沉浮?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分布在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几大板块,受限于动力和续航等问题,像越野车、超跑这类车型还难以驾驭。同时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整车技术的缺陷、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和电池安全技术还有待提高,以及政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和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都还存有一些误差。而跨界造车,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自主研发,还是跨界企业与车企强强联合,面临的阻碍也不会少。
汽车发烧友不论是外貌协会、技术控还是实用主义者,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车辆的驾乘体验上,这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打着什么旗号和招牌,都还是其次。所以,对于车企和跨界造车的企业来说,想赢得市场,务实还是首要。
跨界造车看起来是“不务正业”,但也不是过家家。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到底如何任谁都无法定义,但业内也算是达成了一些共识,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势必要朝着轻量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方向发展,而技术的创新源自想象和实力,用户就是机会、市场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