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政策法规 » 新能源政策快报 » 正文

加快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日期:2016-08-25    来源:绿观察  作者:刘燕华

国际新能源网

2016
08/25
10: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风力发电 光伏发电

化石能源紧缺及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示人类须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依赖,这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中国长远的战略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也与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有关。尽管中国的“西电东输”(高压、超高压输电耗损约6%)、“西气东送”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电站、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大电网互联集中供电仍然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有效方式,但是这种传统的、长距离、广覆盖、依托庞大能源电力系统的能源供应方式存在着“反应慢”、“脆弱”且不能充分发挥电力产能的弊病。因此,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分布式能源,增加有效的能源供给是根本出路之一。通过“两条腿”走路的相互补充,有望以能源建设为突破口,破解中国当前面临的难题。

一、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出路有两个,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解决供应问题,节流解决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问题。

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必须调整。近3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80年的6亿吨标煤到2014年的42.6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2007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已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0.8%,为世界增量的3/4,石油、天然气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石油超60%,天然气超30%)。根据开采量与探明储量的比较,按1950年的开采量,可供开采3816年;按2000年的开采量,可供开采88年;按2011年的开采量,中国33年之后就无煤可挖了。从2009年起,中国开始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2年进口2.7亿吨,2013年预计进口3.5亿吨。煤炭是大自然赋予中华民族的财富。过度且“疯狂”挖煤的结果也同时造成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生态屏障的破坏。正可谓:用煤不减,环保无望。

地球上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太阳照射到地球一个小时的能量,就超过世界一年能源消费的总量,全球风能资源的3%与世界一年能源需求量相当。除此之外,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也都各有利用潜力。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分别提出重塑能源、能源变革战略和实施方案,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3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提供70%—80%的能源需求。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对中国的光伏产业实施“双反”,另一方面也在加速扶持本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其发展势头劲猛,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新增发电装机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可再生能源装备生产能力世界第一,许多关键技术处于领先,能源需求市场巨大。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新增风电装机规模最多的国家。2012年,风电发电量7000万千瓦时,折合2000万吨标准煤。中国2010年光伏电池产量占到全球光伏电池市场的50%,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相当于2.86亿吨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8.9%。按国家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4%。 但在供需均旺盛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生产过剩”现象呢? 其中包含着许多内需、外贸关系、技术经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

我国现行能源体系有待调整。中国现有的能源管理体系是以常规能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电力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主要着眼于大电源、集中式和大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间歇性、分层运营模式不兼容。因此,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电力管理体系、市场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十分必要。

二、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推动“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

分布式能源的基本概念是“藏能于民”,是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电、热、冷)综合利用系统,以小型化(规模在KW至MW级)和模块化为标志,通过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就地控制,实现减少对远距离电的依赖,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而且可以提高电力生产、供应和管理使用的均衡性,提高供电的安全性。正是因为其小型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能源间接损失少,动力和燃料来源多样化,有利于各种成熟技术的组合配置,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分布式能源非常适合于商业区、居民区、公共设施、企业以及乡村或偏远地区。分布式能源与智能电网的协同是增加供应量和有效供给的有效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发展分布式能源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中,把每个建筑物都赋予电、热、冷等能源采集、存储功能,把每个社区都配备成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或局域网,实现能源需求的“半自给自足”,同时也将拉动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新产业发展。在交通领域中,以电动和氢燃料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将依赖于新的能源供给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形成则基于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的组合。另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许多领域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分布式能源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丹麦(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已占到总用电量的61.6%)、荷兰(目前的分布式能源已超过用电总量的50%,负担着40%的二氧化碳减排任务)、日本等国起步较早,且有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推出了“新能源计划”,计划要点是全面、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实现广泛的能源供应渠道,强化能源安全。美国计划在已有的6000多座区域能源站基础上,大幅度扩展。出于安全的考虑,美国全面启动其600多个军事基地的分布式能源建设。美国近期的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份额的25%以上(目前不到5%)。

我国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的条件逐步成熟。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各种分布式能源的单项技术,也已开展了试点和示范,如北京已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制度;上海市鼓励分布式能源建设,为1万千瓦及以下的项目提供700元/千瓦容量的设备投资补贴;国家制定了生物燃料的鼓励政策等,但在技术集成和管理上还有待于加强,还存在一些政策和制度性的障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25条规定: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一个供电营业机构。这就使控制电网的公司一家独大,使分布式能源难于并网。又如,有些国家部委文件规定:小于13.5万千瓦的项目必须要经审批,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污染严重的小火电同时纳入“上大压小”的范畴。再如,可再生能源服务产业基本缺位。分布式能源服务指根据客户端需求,把各类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组装。据调查,目前中国能源服务产业仍很弱,且运行艰难。一些国外能源服务公司已瞄准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开展战略研究和策划。美国一能源基金公司测算,能源服务将在中国创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获得20%—30%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利润。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向能源领域渗透

当前,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和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新技术、新领军人物异军突起,并初露引领潮流的端倪。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一方面制造了大量财富,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生态退化、资源紧缺,乃至于对人类生存基础构成了严重威胁。新工业革命也被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著《第三次工业革命: 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称互联网与新能源的结合,将会产生新一轮工业革命,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将是人类继19世纪的蒸汽机和20世纪的电气化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光电效应和信息网络理论为基础,以“绿色能源”和“云技术”为基本标志。它将会深刻影响经济的生产方式,重组产业格局和竞争格局,它也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并带动一系列的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把绿色能源作为“血液系统”,把信息网络作为“神经中枢”,把“三维制造”(3D打印)作为生产模式的突破口,把“分布式”作为格局的重组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会向各个领域渗透,对于能源体系,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主导的能源体系一定要建立起来,也就是在20年的时间里它可能占据很大的比例。在这种新的能源体系转换过程中,能源效率要不断提高,能源的商业运作模式要改变,能源的供应要实现多样化,要有智能电网,把能源的信息网络建立起来,这就是能源管理。按照北欧国家的说法,新型的能源管理和服务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北欧国家的分布式能源,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新能源供应会替代传统能源,形成新能源体系。未来非化石能源的成本会通过创新不断降低,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或者是改造,实现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出现一些障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生产过剩了,不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过剩,是需求没有拉动起来。新能源体系一定要实现突破,没有这种突破,中国的能源供应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有了新的能源体系后,建筑和交通都会受到冲击。对于建筑业,今后新型的建筑要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紧密结合。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能源的收集体和采集体,按照欧盟的测算,世界上40%现有建筑物的屋顶装上太阳能电池可以满足全世界所有能源的需求,今后可能很多建筑物楼顶会装载太阳能收集器。另一个考虑是今后的建筑材料,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材料,它是一个能源收集体,墙面也可以采集光能,通过光电转换,通过光热转换,通过冷热之间的互换,每一个建筑物的建筑体上都成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收集体,能源采集体使每一个建筑物都可以变成一个小的能源收集单元。既然有能源收集单元,那就需要有储存单元,能源的收集和储存可能在建筑业要有大的发展。今后的房地产业对于未来的建筑要赋予功能,包括电、热、冷三个联动,这就形成世界建筑产业革命,今后以建筑产业为标志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大转型要开始实现了。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向建筑业进行新的投入,这种新的投入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所以建筑业会发生变化。对于交通运输业,今后的交通运输一定会朝着简约物流系统和绿色出行转移。在网络的覆盖下,在云的覆盖下,在计算机技术的覆盖下,今后物质的大进大出,全社会、全方位的流动会变得越来越少,它变成一个简约的物流系统,变成区域的物流系统,这就是物流的转化,人的出行也要进行转化,有些不必要的出行会大幅度减少。这跟我们目前的提倡也是比较相近的,所以对于交通运输工具来说,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交通工具也会发生变化,今后以电力和氢燃料为主,因为交通运输的方式改变了,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也会改变。比如交通运输的充电系统也会改造,这也会引起一系列新型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

四、有关建议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分布式结构已成为高效能源利用的大方向,它将对电力系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今后中国能源发展方向是大、中和小型电站相宜发展,集中和分散供电相结合,远距离和近距离传输相配合。为此,建议:

(一)修改电力法。把推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建设纳入其中,鼓励全社会各个力量,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实现能源建设的一场“人民战争”。

(二)进一步加大鼓励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分布式能源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激励政策、财税政策、体制机制等。在有条件和积极性的行业或地区开展试点,营造投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和服务等方面良好环境,推进可再生、分布式能源产业进入“高速路”。

(三)改革和调整电力管理部门和能源型央企的功能和定位。把可再生能源生产及分布式能源建设作为电力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把能源型央企的定位从过去的经营能源转为扩大供给和优化配置,打通能源生产链和供应链,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做出新的贡献。

(四)制定国家十年发展路线图,分地区、分领域、分阶段实施,有分工授权、有考核监督、有激励机制。可在军队先行先试,然后军转民;可先在京、津、冀、晋、鲁、内蒙六省区全面试点,国家、地方、社会、企业联合推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和社会单位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的自给水平。

(五)中国许多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大、转型慢,“关停并转”会带来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可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满足能源增量需求,以延长传统产业的利润周期和实现转轨。

我们认为,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分布式能源体系,整体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实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抓手,它必将对我国的能源发展和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