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曝光了5个新能源汽车企业骗取国家补贴的典型案例,涉及财政补贴资金达10亿元。
今天公布的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家开始重拳打击新能源车企骗补贴违法,今天来揭穿的,正是这几年在新能源车产业中滋生的骗补贴这一行业特殊灰色产业链的真相。只有退潮之后,才看得到谁在裸泳,相信会有一大票新能源车企中的牛鬼蛇神被赶出局。
据财政部表示,本次调查始于今年年初,波及25个省市共计90家新能源车企,涉及2013年-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
除了本次曝光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公司、苏州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五家车企之外,网络上也流传了一份包含20家企业的骗补通报,包括吉利、力帆、天津比亚迪、江淮、日产、宇通、中通等主流新能源车企,如果此份名单属实,那么按照上述五家企业的骗补情况来看,总计涉及的补贴金额将会超过百亿元。
而骗补这一现象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车圈儿内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据了解,享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而根据车辆用途的不同,补贴政策又分为针对乘用车以及商用车(包含客车、货车和专用车辆)的两个部分。
进入工信部《新能源车推广目录》的车型均可享受补贴,具体对象为购车人,而补贴方式则为企业按照扣除补贴之后的价格将车辆售出,随后政府再将补贴款划拨给企业。
而上述标准还只是国家补贴的部分,进入工信部《新能源车推广目录》的车型除了能够获得国家补贴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地方财政的补贴。除了少数地区补贴标准略低之外,大部分发达地区的地方补贴标准均与国家标准一致。
财政部数据显示,自2009政策出台开始,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贴资金334亿元。而财政部本次发布的通报则显示地方财政在2013年-2015年拨付补助资金合计200多亿元。
瞄准补贴的车企
“两个辞职的普通工人,在江苏一个地级市做电动车改装公司,一台车补贴10万,白送都挣钱,他们去年一年就挣了5个亿。”华南一家整车厂的员工向媒体爆料时这样说道。
从该名爆料人的描述中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一种五味杂陈的情绪,甚至还包含有一些羡慕之情。而这种对巨额经济利益的羡慕,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的真正推手。
按照上面的标准计算,如果一辆进入《新能源车推广目录》的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在80公里-150公里,那么其在2015年就能够得到中央加地方一共6.3万元的补贴。一辆车长在10米-12米之间,续航里程达到6-20公里的新能源客车在2016年则能够获得44万元的补贴。
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车企在获得新能源汽车牌照以及申请进入《新能源车推广目录》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与审核,但是进入到《目录》内的车型在享受补贴的时候主要是按照续航里程来评定的,并不能反映出车辆的技术性能与品质。而这正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车企能够骗取补助的关键原因。
假设现在有两家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的车企A和B,他们分别生产出了续航里程为1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A车和B车,且两车都进入到了《新能源车推广目录》。所以,从补贴标准上来说,A车和B车都获得了5万元的补贴,但是由于生产工艺与技术实力的不同,A车和B车在车辆品质和车辆性能方面是肯定不一样的。
所以假设B公司别有用心,那么它在保证车辆的品质能够满足《新能源车推广目录》的最低标准下,可以通过降低生产工艺与产品品质来最大程度的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如果它的生产成本低于补贴的价格,那么即使是这辆车白送给客户,它也能够获利。
除此之外,根据财政部的本次通报以及之前的一些资料来看,新能源车企骗取补贴的措施还包括如下手段:
1.虚假申报。这是一种最低端的手段,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记录,上传虚假机动车行车证等手段来骗取政府补贴,例如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其在2015年竟然虚假申报了1131辆新能源车,骗取了2.6亿元补贴资金。
2.提前申报。这种手段主要是指车企为尚未完工的车辆办理行驶证,并伪造销售材料,上报相关部分之后以提前获得财政补贴,例如苏州金龙汽车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提前为1683辆汽车办理了行车证,骗取了5.1亿万的补贴资金。
3.自买自卖。由于新能源车补贴需要在车辆完成销售之后才会发放给企业,所以有些车企就自己成立一家租赁公司,自己来购买自己的车辆,进而完成交易步骤,获取补助。
4.电池猫腻。因为只要成本够低,即使卖不出去,车企也能获利,所以有些车企生产的新能源车干脆直接不安装电池组件,或是安装标准较低的电池以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又或是将卖给自己的车辆里的电池拆下来再做成新车再卖一次。
5.车辆闲置。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其产品质量往往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甚至是缺斤少两,所以他们索性就将这些卖给关联企业或终端用户的车辆停在仓库,任其闲置。
据网络资料显示,本次财政部共发现有33家车企的30414辆汽车涉及关联方闲置,54家车企的6093辆汽车涉及终端用户闲置的情况。
违规处理办法
财政部在本次通报中也公布了对各类违规获取补贴行为的处罚措施:
1.对于虚假申报和提前申报的企业。财政部依法追回其申报的补助资金,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按问题金额的50%处以罚款。同时,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四家企业的中央财政补贴资格,工信部将其问题车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予以剔除。
2.对于玩电池猫腻的企业。财政部已追回其2013年及2014年“问题车辆”已获取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并依据有关规定,按问题金额的30%处以罚款,对其2015年申报的问题车辆不予清算。对涉及此类问题的企业取消其2016年财政补贴预拨资格,但其依法合规生产销售的车辆,仍可按规定申报财政补贴。
3.对于自己卖给自己的企业。所涉及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暂缓清算,待车辆卖给终端用户并实际应用后,再按实际交付和应用年度的补助标准进行申报,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核后再予清算。
4.对于有车辆闲置的企业。财政部将在2015年清算中按全额或50%暂扣其中央补助。
对于车辆虽已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财政补贴后闲置的(不含租赁公司类),在清算时只按正常补助标准的50%结算。一年后达到利用率标准再拨付余款。如一年后仍然闲置,则取消补贴资格,并追回已拨付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结语:离开补贴后的一大票新能源车企将出局
汽车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并没能抓住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即使是在现在也依然被发动机、变速箱两大核心部件所限制。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面临着石油枯竭、环境污染等新的挑战,汽车行业开始向着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方向转型,我国政府看到这种机遇之后,提出了要将新能源汽车打造成未来的战略型产业的宏伟目标,并出台了巨额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虽然补贴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仍然出现了一批急功近利的企业,它们不仅没有将政府的扶持资金投入到产品与技术研发领域,反而通过虚假申报、提前申报、玩电池猫腻和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政府的补贴资金。
随着国务院、财政部、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各类违规骗取新能源车补贴行为的查处之后,那些别有用心的急功近利企业以及缺乏技术实力的公司终将被淘汰,留下那些真正能够俯下身去搞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品质的优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