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杉杉股份在业绩滑坡之时又遇锂电池原材料产能过剩的窘境。10月27日,杉杉股份发布三季报显示,公司2016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3.6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8亿元,同比下降59.77%。同时,8月底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的计划告吹,这使杉杉股份转型计划受到严重打击。
杉杉股份已在今年彻底告别服装业务,成为一家以锂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企业。10月20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以现金1.32亿元增资入股巨化凯蓝。根据此次增资入股的价格来计算,目前巨化凯蓝1%股权的价格为216.57万元,相当于2014年挂牌出售时价格的12.2倍。其股权价格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竟飞速上涨11倍之多。而巨化凯蓝资产净额的增速远远不及其股权价格的增速。对于上涨的原因,该增资扩股项目的联系人李女士曾对媒体称,并不是很清楚。
据媒体报道,公司对巨化凯蓝增资入股的目的是从原材料供应的把控角度出发做出的投资决定。而实际上,随着扩建产能的逐渐释放,以及2016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热度的逐渐下行,产能过剩的风险已出现苗头。公司也在公告中披露了相关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六氟磷酸锂供需将发生变化,届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情况”。作为一个放弃主业完全转型的公司来说,杉杉股份一直在进行着大胆的赌注,但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它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针对上述情况,记者致电杉杉股份证券事务部,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杉杉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近6成
10月27日,杉杉股份发布三季报显示,公司2016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3.67亿元,同比增长9.62%,综合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29.93%,公司本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上季度增长6.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8亿元,同比下降59.77%,对公司股价构成利空,综合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12.39%,公司本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季度下降65.17%。
公告显示,公司 2016 年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测与上年同期相比可能发生重大变动,主要系公司上年同期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宁波银行部分股权,获得投资收益(含税)61,024.18万元,而本年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尚未减持过宁波银行股票;未来,公司将视自身资金需求及宁波银行股票二级市场价格走势而决定具体减持情况。
季报还公布了公司全资子公司宁波杉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杉杉创投”)关于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莆田华林”)仲裁的最新进展情况:公司全资子公司杉杉创投于 2014 年 1 月 6 日收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2013]中国贸仲京裁字第 0911 号)。(详见公司于 2014 年 1月 7 日发布的相关公告)被申请人于 2014 年 6 月 30 日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后于 8 月 8 日向法院请求撤回前述申请。公司于 8 月 15 日收到民事裁定书,经法院裁定,准许被申请人撤回其提出的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收到莆田华林股权转让款 1,914.57 万元。鉴于判决执行情况未达预期,经与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沟通,已对被执行人采取“将所有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所有被执行人出境、查封被执行人银行账户、查封被执行人土地房产、查封被执行人车辆”等执行措施。因逾期未执行完结,公司已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提级强制执行。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6年3月18日决定启动拍卖被执行人林强、林凡名下房地产的前置程序——摇号选择评估机构,后于2016年4月5日摇号确认由福州建融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对拟拍卖房地产进行评估。2016年6月20日,被执行人林强名下2套房产及2个车位被挂在司法拍卖平台(包括淘宝司法拍卖)进行公开拍卖,未成交。2016年10月19日,被执行人林强名下挂拍的一处房产及两个车位挂网络竞拍。后续,公司将跟进竞买人缴费、法院扣划执行款事宜。
入股巨化凯蓝 相隔两年挂牌价差逾11倍
据报道,10月20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甬湶投资,通过浙江省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方式,以现金1.32亿元增资入股巨化凯蓝。增资完成后,甬湶投资持有巨化凯蓝60.95%股权,巨化凯蓝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目前,已办理完成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公告中对巨化凯蓝的介绍内容并不多,相关信息显示,巨化凯蓝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1.2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六氟磷酸锂、氟/氮混合气、40%氢氟酸等。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4年巨化凯蓝的营业收入均为0,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72.34万元和-120.88万元。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巨化凯蓝的营收分别为699.35万元、3363.8万元,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44.06万元和1634.25万元。
实际上在2014年,巨化凯蓝就曾被挂牌出售。2014年10月21日,浙江省产权交易所网站发布的一则《浙江巨化凯蓝新材料有限公司79.75%股权转让公告》显示,巨化凯蓝79.75%的股权以1420.63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通过计算,当时巨化凯蓝1%的股权价格为17.8万元。
而根据此次杉杉股份全资子公司增资入股的价格来计算,目前巨化凯蓝1%股权的价格为216.57万元,相当于2014年挂牌出售时价格的12.2倍。那么,巨化凯蓝的股权价格为何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飞速上涨11倍之多?巨化凯蓝增资扩股项目的联系人李女士曾对媒体表示,对于巨化凯蓝股权价格的上涨原因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她表示,定价是根据评估报告来的,可能近两年(巨化凯蓝)的资产增加了。
根据杉杉股份披露的公告,巨化凯蓝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资产净额为2206.79万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资产净额为3824.93万元,不难看出,巨化凯蓝资产净额的增速远远不及其股权价格的增速。那么,杉杉股份此次增资入股巨化凯蓝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锂电池原材料产能过剩 新能源现围城?
据报道,对于公司此次对巨化凯蓝增资入股的目的,公司证券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去年以来,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公司主要从原材料供应的把控角度出发作出的此次投资决定。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锂电池电解液原料六氟磷酸锂的价格自2015年下半年起开始大涨,仅几个月的时间,一吨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就由最初的几万元上涨到40万元。在六氟磷酸锂价格大涨的刺激下,各大厂商纷纷开始扩产。而随着扩建产能的逐渐释放,以及2016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热度的逐渐下行,产能过剩的风险开始出现苗头。
此次杉杉股份发布的公告中就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猛增,2015年10月后六氟磷酸锂价格出现较大涨幅,产业资本纷纷进入该行业,预计随着2017年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六氟磷酸锂供需将发生变化,届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情况。
既然杉杉股份在公告中已披露了相关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那么对于这部分风险,杉杉股份是如何考虑的呢?杉杉股份内部工作人员表示,投资前都进行了可研(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也是考虑了现有产能和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可能等市场起来了,再去做相关的工作。她同时表示,风险肯定是有的,但是关键点还是要看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一种相对性、结构性的过剩,不是说所有产品都过剩。
对于相关原材料存在的产能过剩风险,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一方面和多家公司的大规模扩产计划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外发生的变化有关。那么,在目前状况下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的方法是什么呢?又或者说,今后整个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哪些因素呢?对于这个问题,几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得看今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对于锂电池原材料存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隐忧,诸位业内人士均提到需要依靠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支持来加以化解。那么,对于未来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内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内外各公司的心态有所不同。对于今后的政策,尹中余表示,不能一味地指望政策扶持,政策不可能持续太久。并且新能源汽车目前有很多技术路线,这说明技术并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现在进行大规模投资不够理性,应该慎重。
杉杉股份转型造车之困
据报道,8月底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的计划告吹,让杉杉股份转型计划受到严重打击。尽管公司名称依然保持着“杉杉股份”(600884)的旧称,但随着旗下资产的整合以及服装资产进行分拆上市近日获得许可,这家以服装业务上市的公司在今年已经彻底告别服装业务,成为一家以锂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企业。同时,此次服装业务板块的剥离,意味着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已经完全结束。
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始自1999年。1999年9月,杉杉股份相中了正在研发“中间相碳微球”(即“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鞍山热能研究院,在该年连人带技术全部收购,在上海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从2003年之后,杉杉股份进入了马不停蹄的收购和资产整合期。时至今日,新能源电池材料已经成为杉杉股份最重要的业务板块。而公司原本的主业——服装业则如同当初预计的一样,在市场竞争中,业务不断的萎缩,亏损幅度开始逐年扩大——从2012年开始,杉杉股份公司服装板块业绩大幅滑坡,并于2013年、2014年连续亏损。直到2015年上半年,才扭转亏损局面。但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实际上并未为杉杉股份形成新的业绩支撑。
在能源电池材料板块,杉杉股份在此前的十余年时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兴起,杉杉股份才在业绩上实现增长。但从上市公司业绩构成来看,杉杉股份的这两年主要是营业收入增加,但净利润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大幅度的增长。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杉杉股份的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一直在大幅下滑。
进入二次转型的杉杉股份已开始从锂电池原料供应商角色,升级到新能源终端整车制造者。但与比亚迪相比,杉杉股份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储备上都弱了很多,这使得其风险变的巨大。杉杉股份在今年试图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但该次交易在今年8月宣布失败。这对杉杉股份的转型路径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被认为是其突破上有降低成本尝试的阶段性失败。
杉杉股份在电动汽车关键的三大部件——电池、电机、电控上,并未掌握完全独立的技术,这使得其在成本上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无法获得足够的优势。而其在造车上选择的合资对象也是汽车制造的“非主流企业”,这给杉杉股份未来产品的竞争力打上问号。作为一个放弃主业完全转型的公司来说,杉杉股份一直在进行着大胆的赌注,但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它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