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有84户人家,316人。记者近日在良种场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个村子去年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人民币,是巴拉格歹乡第一个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子。而且,脱贫之后,良种场村又变秸秆为颗粒燃料,并率先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清洁能源的使用,使良种场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山清水秀。
巴拉格歹乡在蒙语中是有柳树的地方,良种场村也是因为土地适合培育良种而得名。三年前,也就是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良种场村的贫困户是50户共169人,贫困比例比较高。三年来,村里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村民不仅有了每年保底和分红的收入,还可以通过务工挣钱。2016年底,良种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5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良种场村也成为巴拉格歹乡第一个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子。
能迈过脱贫这道槛,村里人都说因为村支书逄学文脑子活、有办法,村子变成现在的样子他功不可没。村里三个合作社在生产和功能上相辅相成,形成了脱贫产业链。三年来,逄学文天天忙活的事,就是这三个产业链。现在,村子实现了整村脱贫,逄书记又在琢磨了:如何防止村民脱了贫又返贫?如何让村里合作社产能更多,让村民收入持续增加?
每年春天,村民都会把地里的秸秆堆在一起焚烧,各家各户也都会留下一些,堆起高高的秸秆垛子,留着在冬天当柴火取暖做饭。逄学文看着烧秸秆的浓烟,又看看农机合作社院里加工饲料的大机器,有了新想法。他说。“眼瞅着能用的东西白白浪费了,又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就考虑能否把秸秆集中利用起来。我们原来想以秸秆来做饲料,饲料化只能用一部分,不可能全部解决。通过一冬天的试验,发现秸秆燃烧也很好,这样还可以把它燃料化,再用一部分,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
逄书记买来可以燃烧秸秆的灶具,把自己家的炉子换成了清洁小锅炉。他告诉记者,这种炉子燃烧充分,冒的是蓝火苗,完全满足家里取暖、做饭的要求,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5年,全智能控制温度、燃烧、过滤废气以及自动加料。村里普通农户可以放心操作,12小时只需要添加一次燃料,比传统的煤炉更加省心。
一个100平米的房子,一个冬天需要秸秆燃料约2-3吨,相比较大量的秸秆堆在院里,这种颗粒状的燃料非常节省空间,一个编织袋装50公斤,可以使用2-3天。而且这种燃料在村里的合作社就可以生产,随用随取,不用在家中大量存放。
逄书记把秸秆放入加工饲料的机器中,做成颗粒状,再试验燃烧效果。多次试验后,秸秆颗粒燃料新鲜出炉了。很快,他又对清洁灶具做起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