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自主研发50余项
海洋能新技术、新装置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涉海新政的引领下,我国海洋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为海洋经济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成为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引擎。
徐徐展开海洋经济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海洋能开发利用”这一篇章尤为亮丽。
“就现状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技术的国家之一。”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工程师张博总结称。
海洋能掀起巨浪
我国
海洋能资源丰富,岛屿众多,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的条件得天独厚。如何深度挖掘这座蓝色能源宝藏,助力海洋能掀起巨浪?相关顶层设计的发布,成为有力推手。
记者梳理发现,有关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战略部署,在多个国家层面的规划中均有着墨。其中包括《“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
在上述规划中,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均被列入发展对象,蓄势向海的决心得以充分彰显。
“‘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能发展迅速,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进入了从装备开发到应用示范的发展阶段。”张博表示。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摸清了海洋能资源总量和分布状况,完成了重点开发区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资源评估及选划。自主研发了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置,多种装置走出实验室进行了海上验证,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此过程中,海洋能“家族”成员各自的发展也是颇具亮点。例如,4100千瓦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稳定运行逾30年;100千瓦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和60千瓦半直驱式水平轴潮流能发电装置累计发电量均超过3万千瓦时;在建海洋能项目总装机规模超过1万千瓦等。
此外,海洋能试验场相继启动选址、设计和建设,以山东海洋能研究试验区、浙江潮流能示范区、广东波浪能示范区为核心的海洋能发展区域布局初现雏形。一批企业进军海洋能行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能开发队伍初步形成。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我国加入了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实施协议,并与多个国家签订海洋能开发合作协议,海洋能领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
不容小觑的是,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开启海洋能宝藏的一把密钥。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9月7日,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该省重大科技专项“5兆瓦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研究”进行了验收。
“海洋潮流能大功率发电装置属于世界级科技难题,完全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该项目组负责人林东在介绍项目完成情况时表示,团队经过大量的对比论证,淘汰了多种技术路径,最终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设计,基于模块化、平台化、集成化的技术路径,研发设计了发电系统总成平台及工作在该平台上的模块化发电机组。项目执行期间,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2项。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潮流能特点,开展了海水、海洋微生物在不同水流速度下对叶片材料的破坏性、模块化总成平台及物流和结构力学关系、不同流速与叶轮效率关系等研究,研制了由十五大系统构成的“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完成了1万千瓦机组电站选址、三维立体流速流向勘测、海底地形地质勘测、海底基础整理以及1万千瓦的输配电系统建设,解决了海洋潮流能发电装机大型化的问题,提高了运行可靠性、稳定性。
而在此前的2016年8月15日,由林东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400千瓦模块化大型潮流能发电系统首套1000千瓦机组,在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海域成功发电。截至2016年底,累计发电17万千瓦时,一举使我国潮流能发电装置装机规模、年发电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
此外,“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流能发电与海岛新能源供电关键技术研究”也已于近期通过验收。通过实施该项目,研究人员完成了4套海流能发电机组的研制,建成了海流能发电装备试验平台与测试系统。
波浪能发电则是我国另一个已取得重要成果的海洋能源领域。
继今年初我国自主研发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和整套装备设计获得法国船级社认证后,7月10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传来消息,历经3年攻坚,中国电科38所最新研制的波浪发电装置正式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该装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压转换与控制装置模块及千伏级动力逆变器关键技术,实现波浪稳定发电,且在小于0.5米浪高的波况下仍能频繁蓄能。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波浪发电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该款波浪发电装置前期装机5千瓦,采用浮体重构模块化设计理念,后续可以扩大波浪能发电系统装机容量,通过并网可以提供标准电力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