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发电产业未来的增长动力,很大程度来源于能源替代的需求。
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质发电可在消费侧直接替代燃煤。据统计,2017年生物质发电替代约3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7976万吨,二氧化硫240万吨,氮氧化物120万吨,对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
随着能源供需矛盾愈发明显,在保障能源安全与稳定,以及碳减排的的要求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迫在眉睫,生物质发电走上能源发展的历史舞台是一种必然。不过在发展的这些年来,生物质发电的经济性一直为人所诟病。
据媒体2012年的相关报道,在江苏省投运的13家生物质发电厂,无一例外皆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原材料秸秆收集困难,企业秸秆的收储达不到补贴门槛影响了发电成本;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到位,生物质电厂在享受国家给予的0.75元/度的上网电价以外,税收、用地、环保等都再无优惠。这一系列情况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秸秆燃料的收储运困难是一直困扰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难题,生物质发电项目想要保障良好运行,最重要的还是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原料收购难制约着生物质规模化发展,而原材料采购价格不断上升,也在抑制着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的作用就愈发重要,需要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监测管理,同时加大对生物质发电的优惠政策。
《生物质电价政策研究报告》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生物质电价相对稳定,进一步明确已投运生物质发电项目电价补贴年限,给予生物质发电项目至少20年的电价补贴期限,并进一步完善生物质发电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生物质发电参与电力体制改革。
生物质发电未来发展无疑要进一步探索降低成本和产业转型升级,而单从生物质发电成本来看,与风电、光伏相比,生物质发电并不具备成本大幅度下降的空间,未来环保成本或许还会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而进一步提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不可比拟的,如果将这一部分效益量化,生物质发电未来在电力市场上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生物质热电联产是生物质发电的主要发展方向
整体来看,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是目前最常用的生物质发电技术,也将是未来
生物质发电产业中发展规模最大的部分,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将最先突破经济性的瓶颈。
对于提高生物质发电的技术经济性,生物质发电产业还有待依托热电联产改造来提升系统效率。从当前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中能够看出,生物质发电项目向热电联产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我国目前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大多以纯发电为主,能源转换效率不足30%,低效、低附加值的状态早已不能满足生物质发电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的生物质利用经验来看,生物质热电联产的能源转化效率将达到60-80%,能比单纯发电提高一倍以上。
以丹麦为例,其长期致力于促进热电联产,大大提高了电能和热能生产过程中的燃料利用效率,仅在1980-2007年期间,热电联产生产的热能在区域供暖(集中供暖)中所占的份额增长幅度一倍以上,通过热电联产方式生产的电能所占份额从原来不足18%增长至近53%。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落后了多年,国际经验值得借鉴。生物质发电目前仍处于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导的阶段,随着近年来多个利好政策文件到发布,生物质发电迎来发展的窗口期,只发电不供热的生物质项目将受到限制。
根据2017年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到2020年,生物质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超过1200千瓦;在2018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开展“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中,“百个城镇”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模式。
据了解,“百个城镇”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将形成100个以上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为主的县城、乡镇,以及一批中小工业区。装机容量380万千瓦,年消耗农林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约3600万吨。